◇︻﹁文革﹂進入了我們的血液||︽一百個人的十年︾新版序言︼ 歷史的圖景一頁一頁無情地翻過。不管它繁花似錦,還是鮮血淋淋。變幻無窮是歷史也是生活的本質。但那些曾經在歷史的黑夜裡受苦受難||甚至死於非命的人們,注定只是一種可憐的犧牲品嗎? 我們常常會感到,﹁文革﹂已成為歷史|| 在當今中國,已經看不到任何﹁文革﹂的景象。再沒人去穿那種炫耀暴力的﹁文革﹂服裝;曾經鋪天蓋地的小小紅寶書已然了無痕跡;充滿了荒唐感的光怪陸離的領袖像章也只有在古董市場裡才能見到;﹁文革﹂話語幾乎成了一種笑料。連那些面孔肅殺的﹁階級鬥爭臉兒﹂和一直盤踞到八十年代的﹁左爺﹂們,今兒一個都見不到了。而曾經千千萬萬的受難者呢,是不是正在笑容滿面地享受著日益充裕的生活?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,理應補償他們。 然而,﹁文革﹂真的消失得這麼無影無蹤? 如果悲劇真的結束得如此乾淨徹底,我們應該無比慶幸。 可是歷史的大河在地面消失,往往會轉為精神的暗流;思想的陰雲擴散之後,漸漸化為心中的迷霧。 我們不是常常感到,當今中國社會一切難解的癥結,都與﹁文革﹂深刻地聯繫著,甚至互為因果。比如,我們缺乏歷史精神,不是與﹁文革﹂滅絕傳統有關?我們輕賤自己的文化,不正是﹁文革﹂踐踏文化的直接結果?為此,至今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仍然缺乏光榮感與自信。至於人本精神的低迷則由於﹁文革﹂把封建主義發揮到了極致。更別提﹁文革﹂對中國人樸素的人性本質的破壞!﹁文革﹂將猜疑與敵意注射到人們的血液裡,如果我們沒有將它徹底地清除出去,在當今充滿現實功利的市場中,它必然會惡性地發酵。 應該說,我們缺乏對﹁文革﹂的徹底的思想批評。故然,權力階層表示不再搞任何破壞性的政治運動是非常重要的,但對於知識界來說,這僅僅是個先提。它不能代替知識界對﹁文革﹂進行全面的、毫不留情的、清醒而透徹的思想清算。在廢墟上很難建立堅實可靠的大廈,只有對它掘地三尺。 從歷史學角度看,﹁文革﹂已經成為上個世紀的﹁過去﹂;從文化學角度看,﹁文革﹂依然活著。因為﹁文革﹂是一種特定的文化,它有著深遠的封建文化的背景。而且,它活著||不僅因為它依靠一種慣性,還因為它有生存土壤。究其根本,是因為我們一直沒有對這塊土壤徹底清除。尤其是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,全民的注意力還在﹁文革﹂上。那時如果對﹁文革﹂進行割皮抽筋般的反省與批評,必然會深入人心,積極地影響整個社會。如今﹁文革﹂的一代都已離開生活的中流。﹁文革﹂早已不在人們關注的視野之內了。本來,徹底批評﹁文革﹂是使中國社會良性化的必不可少與至關重要的一步,但我們把這大好的歷史時機耽誤過去了。時至今日,做為政治﹁文革﹂的一頁已然翻過去,再不復生;但做為一種精神文化||﹁文革﹂卻無形地潛入我們的血液裡。 惡魔一旦化為幽靈,就更難於應付。 因為﹁文革﹂仍然作祟於我們,但我們並不知它緣自﹁文革﹂。 也許這正是本書再版的意義。本書寫於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六年,即從﹁文革﹂結束十年到二十年間。由嚴格的意義上講,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,而是社會學著作。作者使用社會學家進行社會調查的方式來寫作的。只不過作家更關注被調查者的心靈。本書的目的,是想以口述史的方式,將一代中國人的心靈記憶載錄史冊,同時,也給思想理論界提供思考與研究的第一手和依據性的人本資料。為此,很感謝時代文藝出版社理解作者的本意。特別是這次出版,將把本書帶給二十一世紀新的一代讀者。此亦作者之願望,是為記。 馮驥才 二○○三年六月六日.維也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