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章 治世英才三楊:楊士奇、楊榮、楊溥 朱棣和朱元璋一樣,都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有作為的英明君主,但綜合來看,朱棣比朱元璋在各個方面都差一個層次,除了一點之外。 這一點就是看人才的眼光。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朱元璋給他的孫子留下的那三個人,事實證明這三個人是名副其實的書獃子,作用極其有限,朱棣也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三個人,這三個人卻與之前的齊黃大不相同。 他們是真正的治世英才。 由於他們三個人都姓楊,所以史稱﹁三楊﹂。 他們是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人物,且各有特長,不但有能力,而且有城府心計,歷經四朝而不倒,堪稱奇人,下面我們就逐個介紹他們的傳奇經歷。 ※※※ 第一個人 博古守正 楊士奇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著名盛世之一||仁宣盛世的第一締造者,恐怕還輪不到仁宣兩位皇帝,此榮譽實非楊士奇莫屬,因為如果沒有他,朱高熾可能就不是所謂的明仁宗了。 這位傳奇文臣活躍於四朝,掌控朝政,風光無限,但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,為了走到這一步,他付出了太多太多。 至正二十五年︵一三六五︶,楊士奇出生在袁州,當年正是朱元璋鬧革命的時候,各地都兵慌馬亂,民不聊生,為了躲避饑荒,楊士奇的父母帶著他四處奔走,日子過得很苦。在楊士奇一歲半的時候,他的父親楊美終於在亂世中徹底得到了解脫||去世了。 幼年的楊士奇不懂得悲傷,也沒有時間悲傷,因為他還要跟著母親繼續為了生存而奔走,上天還是公平的,他雖然沒有給楊士奇幸福的童年,卻給了他一個好母親。 楊士奇的母親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人,即使在四處飄流的時候,她也不忘記做一件事||教楊士奇讀書。在那遍地烽火的歲月中,她丟棄了很多行李,但始終帶著一本書||︽大學︾,說來慚愧,此書我到二十歲才通讀,而楊士奇先生五歲就已經會背了,每看到此,本人都會感歎新社會就是好,如果在下生在那個時代,估計混到四五十歲還是個童生。 讀書是要講天分的,楊士奇就十分有天分,可讀書還需要另一樣更為重要的東西,那就是錢。 楊士奇沒錢,他的母親也沒錢。 沒有錢,就上不起私塾,就讀不了書,就不能上京考試,就不能當官,畢竟科舉考試並不是只考︽大學︾。 楊士奇和他的母親就這樣在貧困的煎熬中迎來了人生的轉折。 洪武四年︵一三七一︶,楊士奇的母親改嫁了,楊士奇從此便多了一位繼父,一位嚴肅且嚴厲的繼父。 這位繼父叫羅性,他同時也兼任楊士奇的老師。 羅性,字子理,事實上,他並不是一個普通人,此人出生世家,當時已經是著名的名士,且有官職在身,性格耿直,但生性高傲,瞧不起人。 楊士奇懷揣著好奇和畏懼住進了羅性的家,當然,也是他自己的家。 羅性是一個十分嚴厲孤傲的人,對這個跟著自己新娶妻子︵或是妾︶一道進門,卻並非自家血親的小孩並沒有給什麼好臉色。這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。 進入羅家後不久,楊士奇就被強令改姓羅,這似乎也很正常,給你飯吃的人總是有著某種權力的。 楊士奇就這樣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下開始了自己的生活,雖然改姓羅,但畢竟不是人家的孩子,差別待遇總是有的,羅性也並不怎麼重視他,這一點,即使是幼年的楊士奇也能感覺得到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小心翼翼,盡量不去惹禍,以免給他和他的母親帶來麻煩。 兩年後,年僅八歲的楊士奇的一次驚人之舉改變了他的生活狀況。 洪武六年︵一三七三︶,羅家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,還是小孩的楊士奇被觸動了,他想起了自己故去的父親和顛沛流離的生活,他也想祭拜自己的父親和親人。 可是羅家的祠堂絕不會有楊家的位置,而且如果他公開祭祀自己的家人,恐怕是不會讓繼父羅性高興的。 這個年僅八歲的小男孩卻並未放棄,他從外面撿來土塊,做成神位的樣子,找到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,鄭重地向自己亡故的父親跪拜行禮。 楊士奇所不知道的是,他這自以為隱秘的行為被一個人看在了眼裡,這個人正是羅性。 不久之後,羅性找到了楊士奇,告訴他自己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為,還告知他從今往後,恢復他的楊姓,不再跟自己姓羅。 楊士奇十分驚慌,他以為是羅性不想再養他,要將他趕出門去。 羅性卻搖了搖頭,嘆息道:﹁我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,希望你將來能夠略微照顧一下他們。﹂ 他接著感歎道:﹁你才八歲,卻能夠寄人籬下而不墮其志,不忘祖先,你將來必成大器!你不必改姓了,將來你必定不會辱沒生父的姓氏。﹂ 羅性是對的,有志從來不在年高。 自此之後,羅性開始對楊士奇另眼相看,並著力培養他,供他讀書。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,楊士奇應該會通過各項考試,最終中進士入朝為官,因為他確實有這個實力,但上天實在弄人。 僅僅一年之後,羅性因罪被貶職到遠方,楊士奇和他母親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。然而在這艱苦的環境下,有志氣的楊士奇卻沒有放棄希望,他仍然努力讀書學習,為自己的將來而奮鬥。 由於家境貧困,楊士奇沒有辦法向其他讀書人那樣上京趕考圖個功名,為了貼補家用,他十五歲就去鄉村私塾做老師,當時私塾很多,沒有形成壟斷產業,每個學生入學時候交部分學費,不用開學時去教務處一次性交清,如果覺得先生教得不好,可以隨時走人,所以老師的水平是決定其收入的關鍵,學生多收入就多,由於他學問根基紮實,很多人來作他的學生,但畢竟在農村貧困地區,他的收入還是十分微薄,只能混口飯吃。 生活貧困的楊士奇和他的母親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,不久之後,他又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窮志不窮這條格言的意義。 楊士奇的一個朋友家裡也十分窮困,但他沒有別的謀生之道,家裡還有老人要養,實在過不下去了。楊士奇主動找到他,問他有沒有讀過四書,這個人雖然窮點,學問還是有的,便回答說讀過。楊士奇當即表示,自己可以把教的學生分一半給他,並將教書的報酬也分一半給他。 他的這位朋友十分感動,因為他知道,楊士奇也有母親要養,家境也很貧窮,在如此的情況下,竟然還能這樣仗義,實在太不簡單。 少了一半收入的楊士奇回家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,他本以為母親會不高興,畢竟本來已經很窮困的家也實在經不起這樣的折騰,但出乎他意料的是,母親卻十分高興地對他說:﹁你能夠這樣做,不枉我養育你成人啊!﹂ 是的,窮人也是有尊嚴和信義的,正是因為有這樣明理的母親,後來的楊士奇才能成為一代名臣。 楊士奇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,在困難中不斷努力,在貧困中堅持信念,最終成就事業。 人窮,志不可短! 沒有功名的楊士奇仕途並不順利,他先在縣裡做了一個訓導︵類似今天的縣教育局官員︶,訓導是個小官,只是整天在衙門裡混日子,可楊士奇做官實在很失敗,他連混日子都沒有混成。 不久之後,楊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丟失了學印,在當年那個時代,丟失衙門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,比今天的警察丟槍還要嚴重得多,是有可能要坐牢的。此時,楊士奇顯示了他靈活的一面。 如果是方孝孺丟了印,估計會寫上幾十份檢討,然後去當地政府自首,坐牢時還要時刻反省自己,楊士奇沒有這麼多花樣,他直接就棄官逃跑了。 楊士奇還真不是書獃子啊。 之後逃犯楊士奇流浪江湖,他這個所謂逃犯是應該要畫引號的,因為縣衙也不會費時費力來追捕他,說得難聽一點,他連被追捕的價值都不具備,此後二十多年,他到處給私塾打工養活自己,值得欣慰的是,長年漂泊生活沒有讓他變成二混子,在工作之餘,他繼續努力讀書,其學術水平已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。 在度過長期學習教書的流浪生活後,楊士奇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轉機。 建文二年︵一四○○︶,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寫︽太祖實錄︾,三十六歲的楊士奇由於其紮實的史學文學功底,被保舉為編撰。 在編撰過程中,楊士奇以深厚的文史才學較好地完成了工作,並得到了此書主編方孝孺的讚賞,居然一舉成為了︽太祖實錄︾的副總裁。 永樂繼位後,楊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,他與解縉等人一起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閣七名成員之一,自此之後,他成為了朱棣的重臣。 與解縉相同,他也不是個安分的人,此後不久,他捲入了立太子的紛爭,他和解縉都擁護朱高熾,但與解縉不同的是,他要聰明得多。 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楊士奇,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。他為人十分謹慎,別人和他說過的話,他都爛在肚子裡,從不輕易發言洩密,他是太子的忠實擁護者,卻從不明顯表現出來,其城府可見一斑。 而楊士奇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,其經驗大致可以概括為一句話: 剛出道時要低調,再低調。 雖然楊士奇精於權謀詭計,但事實證明,他並不是一個滑頭的兩面派,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奪位鬥爭中,他始終堅定地站在了朱高熾一邊,並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誠最終戰勝了政治對手,將朱高熾扶上了皇帝的寶座。 永樂年間,最為殘酷的政治鬥爭就是朱高熾與朱高煦的皇位之爭,在這場鬥爭中,無數人頭落地,無數大臣折腰,陰謀詭計層出不窮,雙方各出奇謀,經過更是一波三折,跌宕起伏,鬥爭一直延續到朱棣去世的那個夜晚,一個人冒著極大的風險,秘密連夜出發,奔波一個月趕路報信,方才分出了勝負。 事實上,不但楊士奇參加了這場鬥爭,我們下面要介紹的三楊中的另外兩個也沒有閒著,他們都是太子黨的得力幹將。在後面的文章中,我們會詳細介紹這場驚天動地的皇位之爭。 ※※※ 第二個人 足智多謀 楊榮 我們接著介紹的楊榮是三楊中的第二楊,他雖然沒有楊士奇那樣出眾的政務才能和學問基礎,卻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||準確的判斷力。 楊榮,洪武四年︵一三七一︶生,福建人,原名楊子榮︵注意區分︶,他雖然沒有深入虎穴,剿滅土匪的壯舉,但其大智大勇卻著實可以和後來的那位戰鬥英雄相比。 與楊士奇不同,他小時候沒有吃過那麼多苦,家裡環境不錯的他走的正是讀書、應試、做官的這條老路。建文二年︵一四○○︶,他考中進士,由於成績優秀,被授予編修之職,即所謂的翰林。 建文帝時代翰林院可謂書獃子雲集之地,這也難怪,畢竟掌權的就是黃子澄、方孝孺那樣的人,上行下效也很正常。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,楊榮這位優等生與他的那些同事們有很大的不同,他實在不是個書獃子,而應該算是一位心思縝密的謀士。 與楊士奇一樣,這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在永樂時期才被重用的,但他飛黃騰達的經過卻很有點傳奇色彩,因為他憑藉的不是才學,而是一句話。 建文四年︵一四○二︶,朱棣終於打敗了頑強的南軍,進入京城,奪得了皇位,現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辦||登基即位。 然而就在他騎馬向大殿進發時,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。 一個人站了出來,阻擋了他的去路︵迎於馬首︶。 這個人正是楊榮。 由於當時情況還比較混亂,敵友難分,難保某些忠於建文帝的大臣不會玩類似恐怖分子和荊軻那樣的把戲,周圍的人十分緊張,而朱棣本人也大為吃驚,但他不會想到,更讓他吃驚的還在後面。 楊榮竟然對他說,現在不應該進宮即位。 不應該即位?笑話!打了那麼多年的仗,裝了那麼久的傻,死了那麼多的人,無非只是為了皇位,可眼前的這個書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,憑什麼!真是可笑! 在場的人幾乎已經認定楊榮發瘋了,準備替他收屍。 但楊榮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,還讓朱棣心悅誠服照辦,而他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竟然只用了一句話。 ﹁殿下是應該先去即位呢,還是先去祭陵呢?﹂︵先謁陵乎,先即位乎?︶ 一語驚醒夢中人。 我們前面說過,朱棣造反是披著合法外衣的,說得粗一點就是既要當婊子,又要立牌坊,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,竟然一時之間忘記了立牌坊,只是一心要當婊子。無論怎麼說,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墳,那是很不妥當的,朱棣連忙撥轉馬頭,去給老爹上墳。 從這件事情上,我們可以看出楊榮已經精明到了極點,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,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權力鬥爭的真相。這樣的一個人比他的上級方孝孺、黃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。 同樣老奸巨猾的朱棣從此記住了這個叫楊榮的人,在他即位後便重用楊榮,並將其召入內閣,成為七人內閣中的一員。 當時的內閣七人都是名滿天下之輩,而在他們中間,楊榮並不顯眼,他沒有解縉的才學,也沒有楊士奇的政務能力,並不是個引人注目的人,但這絕不是他的能力不行,事實上,他所擅長的是另一種本領||謀斷。 所謂謀斷就是謀略和判斷,這些本應是姚廣孝那一類人的專長,而從小熟讀四書五經,應該是個老實讀書人的楊榮居然會擅長這些,實在令人費解,但他善於判斷形勢卻是不爭的事實,下面的這個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。 一天晚上,邊關突然傳來急報,寧夏被蒙古軍隊圍攻,守將派人幾百里加急報信,這是緊急軍情,朱棣也連忙起身去內閣找閣臣討論如何處理︵內閣有二十四小時值班制度,七天一換︶,偏巧那天晚上,值班的正是楊榮。 朱棣風風火火地來到內閣,把奏報交給楊榮看,問他有什麼意見。 出乎朱棣預料,楊榮看完後沒有絲毫慌亂,表情輕鬆自然,大有一副太監不急皇帝急的勢頭。 朱棣又氣又急,楊榮卻慢條斯理的對他說:﹁請陛下再等一會,寧夏一定會有第二份解圍奏報送來的。﹂ 朱棣好奇地看著他,讓他說出理由,楊榮此刻也不敢再玩深沉,因為朱棣不是一個對大臣很有耐心的人。 楊榮胸有成竹地說道:﹁我瞭解寧夏的情況,那裡城防堅固,而且長期作戰,士兵經驗豐富,足以抵禦周圍的蒙古軍隊。從他們發出第一份奏報的日期來看,距離今天已過去十餘天,此刻寧夏應該已經解圍了,必然會發出第二份奏報。﹂ 不久之後,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圍的奏報,自認料事如神的朱棣對楊榮也十分佩服,並交給他一個更為光榮的任務||從軍。 朱棣認識到,楊榮是一個能謀善斷的人,在對蒙古作戰中,這樣的人才正是他所需要的,於是在永樂十二年︵一四一四︶的那次遠征中,楊榮隨同朱棣出行,表現良好,獲得了朱棣的信任。朱棣便將軍隊中最為重要的東西||印信交給楊榮保管,而且軍中但凡宣詔等事務,必須得到楊榮的奏報才會發出,可以說,楊榮就是朱棣的私人秘書。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楊榮,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這個人處事不偏不倚,也不參與朱高熾與朱高煦的奪位之爭,沒有幫派背景,當然,這僅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。 朱棣不會想到,這個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楊榮並不像他表面上那麼簡單,朱棣將印信和奏報之權授予楊榮,只是為了要他好好幹活,然而這位楊榮卻利用這一便利條件,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件關鍵的事情。 永樂二十二年︵一四二四︶七月,朱棣病逝之時,那個當機立斷,馳奔上千里向太子報告朱棣已死的消息,為太子登基爭取寶貴時間,制定周密計劃的人,正是一向為人低調的楊榮。因為他的真實身分和楊士奇一樣,是不折不扣的太子黨。 ※※※ 第三個人 臨危不懼 楊溥 下面要說的這位楊溥,其名氣與功績和前面介紹過的兩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,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個,別人出名、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學和能力,他靠的卻是蹲監獄。 楊溥,洪武五年︵一三七二︶生,湖北石首人,建文二年︵一四○○︶中進士,是楊榮的進士同學,更為難得的是,他也被授予編修,又成為了楊榮的同事,但與楊榮不同的是,楊溥是天生的太子黨,因為在永樂元年,他就被派去服侍太子,算是早期黨員。 朱棣畢竟還是太天真了,楊榮和楊溥這種同學加同事的關係,外加內閣七人文臣集團固有的擁立太子的政治立場,說楊榮不是太子黨,真是鬼都不信。 楊溥沒有楊士奇和楊榮那樣突出的才能,他輔佐太子十餘年,並沒有什麼大的成就,也不引人注目,這樣下去,即使將來太子即位,他也不會有什麼前途,但永樂十二年發生的一個突發事件卻改變了他的命運,不過,這個突發事件實在不是一件好事。 永樂十二年︵一四一四︶,﹁東宮迎駕事件﹂事發,這是一個有著極深政治背景的事件,真正的幕後策劃者正是朱高煦。在這次事件中,太子黨受到嚴重打擊,幾乎一蹶不振,許多大臣被關進監獄當替罪羊,而楊溥正是那無數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隻。 由於楊溥的工作單位就是太子東宮,所以他被認定為直接責任者,享受特殊待遇,被關進了特級監獄||錦衣衛的詔獄。 錦衣衛詔獄是一所歷史悠久,知名度極高的監獄,級別低者是與之無緣的︵後期開始降低標準,什麼人都關︶,能進去人的不是窮凶極惡就是達官顯貴。所謂身不能至,心嚮往之,有些普通犯人對這所籠罩神秘色彩的監獄也有著好奇心,這種心理也可以理解,從古至今,蹲監獄一直都是吹牛的資本,如﹁兄弟我當年在裡面的時候﹂,說出來十分威風。 此外,蹲出名的人也絕不在少數。反正在哪裡都是坐牢,找個知名度最高的監獄蹲著,將來出來後還可以吹牛﹁兄弟我當年蹲詔獄的時候﹂,應該也能嚇住不少同道中人。 這樣看來,蹲監獄也算是出名的一條捷徑。 然而事實上,在當年,想靠蹲詔獄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首先要夠級別,其次你還要有足夠的運氣。 因為一旦進了詔獄,就不太容易活著出來了。 詔獄是真正的人間地獄,陰冷潮濕,環境惡劣,雖然是高等級監獄,卻絕不是衛生模範監獄,蚊蟲老鼠到處跑,監獄也從來不搞衛生評比,反正這些東西騷擾的也不是自己。 雖然環境惡劣,但北鎮撫司的錦衣衛們卻從來沒有放鬆過對犯人們的關照,他們秉承著寬於律己,嚴於待人的管理理念,對犯人們嚴格要求,並堅持抗拒從嚴,坦白也從嚴的審訊原則,經常用犯人練習拳腳功夫,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,同時他們還開展各項刑具的科研相關工作,並無私地在犯人身上試驗刑具的實際效果。 最初進入詔獄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||被審訊||被毆打︵拳腳,上刑具︶||等待中度過的,等到沒人審你也沒人打你的時候,說明你的人生開始出現了三種變數,一、即將被砍頭;二、即將被釋放;三、你已經被遺忘了。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會選擇第二種結果,但可惜的是,選擇權從來不在他們的手上。 這就是詔獄,這裡的犯人沒有外出放風的機會,沒有打牌消遣等娛樂活動,自然更不可能在七點鐘排隊到禮堂看新聞聯播。 明朝著名的鐵漢楊繼盛、左光斗等人都蹲過詔獄,他們腿被打斷後,骨頭露了出來也沒人管,任他們自生自滅。所以我們說,這裡是真正的地獄。 楊溥進的就是這種監獄,剛進來時總是要吃點苦頭的,不久之後,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況,但楊溥想不到的是,這一等就是十年。 更慘的是,楊溥的生命時刻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,﹁東宮迎駕事件﹂始終沒有了結,而朱高煦更是處心積慮要借此事徹底消滅太子黨,在這種情況下,楊溥隨時都有被拉出去砍頭的危險︵史載﹁旦夕且死﹂︶,然而楊溥卻以一種誰也想不到的行為來應對死亡的威脅。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結束,而你卻無能為力,你會幹些什麼?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種狀況下是準備寫遺書或是大吃一頓,把以前沒玩的都補上,更多的人則是怨天尤人,抱怨上天不公。 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應,可楊溥奇就奇在他的反應不正常。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頭,他卻仍在讀書,而且是不停地讀,讀了很多書︵讀經史諸子書不輟︶,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,在那種險惡的環境下,性命隨時不保,讀書還有什麼用呢? 可這個人卻渾似坐牢的不是自己,每天在散發惡臭、骯髒潮濕的牢房裡,卻如同身在自己書房裡一樣,不停地用功讀書,他的自學行為讓其他犯人很驚訝,到後來,連看守他的獄卒都懷疑他精神不正常。 他的這種舉動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,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,便問楊溥現在在幹什麼︵幸好不是問楊溥尚在否︶,大臣告訴他楊溥在監獄裡每天都不停地讀書。 朱棣聽到這個答案後,沉思良久,向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下達了命令,要他務必好好看守楊溥,不能出任何問題。 我們前面說過,朱棣是一個很有水平的領導,這種水平就體現在對人的認識上,他很清楚楊溥的境況和心理狀態,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楊溥卻能視死如歸,毫不畏懼,也絕非偽裝︵裝不了那麼長時間︶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 很明顯,這個叫楊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。 自古以來,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死,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脅下等死。 不知何時發生,只知隨時可能發生,這種等死的感受才是最為痛苦的 楊溥不怕死,也不怕等死,這樣的人,天下還有何可怕?! 真是個人才啊!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朱棣才特意讓人關照楊溥,他雖然不願用楊溥,卻可以留給自己的兒子用。 也多虧了朱棣的這種關照,楊溥才能在詔獄中度過長達十年的艱苦生活,最終熬到刑滿釋放,光榮出獄,並被明仁宗委以重任,成為一代名臣。 看了以上這三位的人生經歷,我們就能知道:在這個世界上,要混出頭實在不容易啊。 之所以在這裡介紹三楊的經歷,不但因為他們將在後來的明代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,更重要的是,他們都參加了那場慘烈的皇位之爭,並擔任了主角,以上的內容不過是參與這場鬥爭演員的個人簡介,下面我們將開始講述這場殘酷的政治搏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