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序


盈懷小物  劉偉成


  我喜歡那些讀後會在腦裏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,深刻得連後續的聯想和思考軌迹都記憶猶新。一般來說,讓我留下這印象的大多是思辨性強,見解獨到的文章。小思的文章卻令我改變想法。它們篇幅短小,即便說理,都是言簡意賅,正中肯棨,最重要的是都有濃重的情意鋪墊,讀者即使對號入座,中了彈,亦會因那些情感軟墊而不致觸動其防衛意識,反之會謙恭自省。許多人都說小思的散文屬抒情小品,更有將其淵源追溯至晚明小品一脈。我當然同意小思散文富有抒情魅力,但總覺得她的文章,除此以外,還有別樣的﹁進化﹂︱︱所謂﹁魅力﹂,不只在吸引人捧讀,還在於那種令人如沐春風的感染和點化,這大概是由於小思不以﹁抒情﹂為表達的手段,而是以﹁情﹂為﹁載體﹂;以往我會說當中承載的是﹁道德力量﹂,是來自她的言行一致,一生承教的志願,現在我會修正為﹁心靈力量﹂,來自作者對真誠的心的仰止。

  記得第一次給這種﹁心靈力量﹂震撼,是在讀︿盈懷小麥﹀之時:不管司機的吆喝,農民鑽入車底竭力拯救一紮捲進去的小麥。由於農民殷切的表情和着緊的態度,作者心裏反復呢喃:應該不只是一紮小麥。怎料最後她發覺那真的只是一紮小麥,不,是一懷小麥。不知為何,年輕時讀這篇文章,心情給撩動得久久不能平伏。那時我大概是為着自己的民族而戚然︱︱中國作為堂堂農業大國,歷史悠久,在時代的輪子下,竟然顯出如此寒傖。我想像中農民的臉是殷實的,與此同時也是憨呆的,我雖然因它所表現的堅定不移的守護而感動,暗地裏卻慶幸自己是坐上時代之輪,佔着交通幹道的幸運兒。對於農民的臉,或多或少是以同情的目光來觀看。現在看多了暴發的面孔如何扭曲人性,蹂躪大自然,我會不時想,,究竟那張農民的臉是怎樣的?黧黑的皺紋會藏着怎樣的年輪軌迹?當時代讓人看飽了物欲在窗外快速流徙的眩目光影,心底便體味到固窮的神聖並非戲謔的諷刺。

  讀小思的文章都會知道,她是位收藏﹁興頭﹂︵因着她﹁能捨﹂,所以不稱為﹁癮頭﹂︶很深的知識分子,她自言行街有時會像﹁拾荒﹂一樣,留意街上紙箱載的是否書籍一類東西。一般收藏家都是愈收愈精,也愈收愈矜貴,例如董橋的古書、古玩,王世襄的明式家具,吳興文的藏書票等,他們因著種種條件限制,只會看準了自己心中的珍品才出手。因着編纂︽小意思︾這本文集的關係,我們有幸觀賞到小思的珍藏,期間聽小思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:﹁這些都不用花錢的呢!﹂﹁這些﹂是指食肆的名片、牙籤袋,各地的茶包袋︙︙一些我們平時毫不在意,用後即扔的東西。看見小思珍視的樣子,我們大概會像當天她看見那二話不說鑽入車底的農民一樣,心裏冒起﹁一定不只是︙︙﹂的疑惑,這使我們重新體悟到價錢不等同價值。這個簡單的體悟,許多香港人卻刻意遺忘。不信?你看看現在樓市的癲價便會知曉,多少人樂得活在以價錢創造更高價值的幻象中?

  當小思拿着食肆名片說可以從中看到經濟環境,拿着不同補習社的廣告剪報說可以看到環境的變化時,我便不獨看到農民質樸的笑靨,更看到她那﹁懷抱的形狀﹂。在跟樊善標的對談︵見本書末章︶中,小思給問及何以捨得把心愛的豐子愷小酒杯送回﹁緣緣堂﹂,她表示﹁能藏﹂之餘也必須﹁能捨﹂。我想前者靠的是﹁緣﹂,物件因緣際會落到自己手中,便必須努力﹁守緣﹂,竭力令它免於破碎和湮滅;後者說的是﹁分﹂,在物件上印下自己﹁懷抱的形狀﹂,再給它找最適當的歸宿,讓其他人讀到更豐富的文化含蘊。就這樣,﹁藏﹂跟﹁捨﹂便成了美麗的循環,這正是小思常說,﹁承教﹂中﹁承﹂的含意,也是她那份心靈力量的搏動。上面提及的﹁懷抱的形狀﹂取自卞之琳的︿魚化石﹀:﹁我要有你懷抱的形狀,/ 我往往溶化於水的線條。/ 你真像鏡子一樣的愛我呢。/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。﹂物件因為有了人懷抱的形狀而變成永恆,即便人去了,依然讓人感受到懷抱中的噓息,噓息中的暖意。

  作為編者,我們怕讀者看不清那懷抱中隱約的輪廓,所以在部分篇章後加上了﹁小意思﹂一欄,聊作資料補足,期望可以幫助年輕的讀者打破時代隔閡,幸得作者不嫌,盼望讀者也不以此為蛇足。小思文選一共三冊,收錄小思不同年代的文章:︽小意思︾顯其個人品味;︽思香.世代︾記其對香港本土的牽念;︽我思故鄉在︾則載其感時憂國之情。三書就像漣漪,層層推遠,把﹁心靈力量﹂傳遞開去,感染人將苦楚轉化為積極生活的力量。三圓之同心所在,正是作者嬌小卻有力的懷抱。

    寫於二零一四年﹁五四﹂九十五周年
 
• 字體大小小: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
• 字型名稱:
• 背景顏色: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  
好讀首頁››
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:
• 世紀百強
• 隨身智囊
• 歷史煙雲
• 武俠小說
• 懸疑小說
• 言情小說
• 奇幻小說
• 小說園地
資料載入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