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回 天寶繁華


唐玄宗即位以來,銳意進取,到開元二十九年︵七四一年︶,唐朝在各個方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,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黃金時代||開元盛世。然而就在開元二十九年,唐玄宗忽然決定來年改元天寶。那麼,唐玄宗為甚麼要改元呢?改元天寶又意味著甚麼呢?

  ※※※

  大家都知道,唐玄宗一共統治四十六年,換了三個年號。第一個叫先天,用不到兩年;第二個叫開元,用了二十九年;第三個叫天寶,用了十五年。如果說開元時代的特徵是銳意進取的話,那麼,從西元七四二年開始,唐玄宗的統治要進入一個新的時代,這個新的時代名字叫做天寶,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奢侈享樂。



一、改元天寶:起因於天降祥瑞外,為除兄長相繼過世的晦氣

  可能有人會問,唐玄宗﹁開元﹂年號用了二十九年,用得好好的,為甚麼要改元呢?根據︽唐大詔令集︾第四卷︽天寶改元制︾及新、舊︽唐書︾等史書的記載,是因為當時天降寶符了。開元二十九年正月,唐玄宗聲稱自己夢見始祖老子。老子告訴他,他有﹁無疆之體﹂,還有﹁非常之慶﹂。怕唐玄宗不信,老子還透露一個天大的秘密:﹁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里,汝遣人求之,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。﹂長安城西南百餘里是甚麼地方呢?道教名山||終南山。唐玄宗派人到終南山一找,果然找到一個老子像,趕緊恭恭敬敬地捧回興慶宮供上了。這不是天降寶符嗎?俗話說﹁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﹂。唐玄宗這麼喜歡這一套,全國上上下下就跟著造假。當時有個叫田同秀的小官說,他上班時,居然在大明宮丹鳳門的上空看見老子,而且老子在空中對他喊話,說:﹁我藏靈符,在尹喜故宅。﹂尹喜故宅又是怎麼回事呢?傳說當年老子出關,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懇求老子留點文字資料。老子大筆一揮,寫了五千個字給他,這就是後來道家的經典︽道德經︾。現在老子在天上說,我還藏著一個寶符在尹喜當年的宅子裏。田同秀一彙報,唐玄宗又趕緊派人去找,果然,這個寶符也找到了。這是天降祥瑞,因此就改元天寶。

  不過,我們也知道,中國古代看重祥瑞,唐朝每年的祥瑞多,可是為甚麼這幾個祥瑞一出就改元呢?我個人覺得,這時候改元,除了祥瑞事件外,應該還有兩個原因:

  第一個是消極原因,除除晦氣。開元二十九年︵七四一年︶年底,李唐皇室接連死了兩個重要人物,一個是玄宗的大哥李成器,另外一個是玄宗的堂兄、章懷太子的兒子李守禮。這兩個人一死,就意味著唐玄宗的同輩兄弟都死光,就剩他一人了。這對於年近六十歲的玄宗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。據︽舊唐書‧睿宗諸子傳︾記載,聽到大哥李成器的死訊後,唐玄宗﹁號叫失聲,左右皆掩涕﹂。為甚麼唐玄宗這麼難過呢?除了手足情深之外,恐怕也有對人生無常深深的恐懼。哥哥死了,弟弟也死了,甚麼時候輪到他呢?一想,心裏不大自在。反正這時候也是年底了,乾脆來年改元,除除晦氣吧!

  第二個原因相對來講就算積極了。到這個時候,唐玄宗覺得一生中所要辦的大事,基本都解決了。太子已經確定,就是原來的忠王李嶼,後來改名李亨,他符合推長而立的原則,為人忠厚老實,唐玄宗對他基本上滿意,也不想再換了。另外,首席宰相也確定,就是李林甫,既精明又柔順。自從任用李林甫,很多事情都不用玄宗親力親為,讓玄宗覺得順手順心。內廷裏的心腹也確定,就是宦官高力士,此人生性忠誠謹慎,考慮問題周詳,唐玄宗也很滿意。還有,寵妃也確定,就是絕色美女楊貴妃,這個我們後邊還會講到。總之,最讓人操心的重大問題都處理得差不多了,人生創業時節似乎已經告一段落,國家已經空前繁榮,剩下的時間該來享受生活。既然要開始人生新階段,那改個年號也就順理成章。事實上,當時唐玄宗不僅改了年號︻註:中國古代尊崇皇帝、皇后的稱號,一般用於外交、禮儀、祭祀等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由群臣上請,並不斷加長,多有變化。如唐玄宗在天寶時尊號為﹁聖賜靈府天寶皇帝﹂,為太上皇時尊號為﹁太上至道聖皇天帝﹂。︼,還加了一個尊號,叫做﹁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﹂。可以想像,玄宗當時是何等的志得意滿。



  經過唐玄宗近三十年的勵精圖治,大唐王朝出現了空前的繁榮,唐玄宗也表現得志得意滿。他這樣又改年號又加尊號,是不是太驕傲了呢?當時的唐朝到底達到怎樣的狀態了呢?



二、物華天寶: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以比擬的繁華時期

  唐玄宗這麼志得意滿是驕傲了點,不過,他當時的驕傲也並非沒有道理。因為唐朝當時確實已經進入全盛時期。

  首先,到這個時候,經濟發展達到極盛。就拿古代非常重要的人口數字來說,武則天統治結束的時候,唐朝一共有三千七百多萬人,到天寶元年,已經達到四千八百九十萬人了,天寶末年更是達到五千兩百八十八萬,這已經是唐朝人口數字的最高點。特別是關中、河北和江南地區,人口密度都達到每平方公里六十人,與現在的歐洲基本相同。要知道,唐玄宗時代還在實行以租庸調制︻註:唐前期和均田制配套推行的賦役制度。均田農民按照人頭繳納穀物為租,織物為調,以租代役為庸,是一種典型的人丁稅。安史之亂後被﹁兩稅法﹂所代替。︼為基礎的稅收政策。所謂租庸調制,簡單地說,就是按人頭納稅。人口數字上去了,國家的財政收入自然也跟著提高了。

  國家有錢,玄宗當然高興,不過,當時最讓他高興的還是長安城的糧食問題解決了。唐玄宗時代雖然糧食總產量不少,但具體落實到長安城,反倒經常鬧糧荒。為甚麼呢?長安是首都,政府所在地,官多、兵多、老百姓也多。雖然關中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,土地比較肥沃,但是,面積畢竟有限,糧食供應是一個大問題。豐年的時候已經緊巴巴的了,每次一有自然災害,糧食馬上就不夠吃。所以,開元年間,每次一鬧糧荒,唐玄宗就得帶著政府班子往洛陽跑。

  要知道,長安和洛陽之間相距八百里,按照唐朝的走法,單程就是一個月,而且為了不打擾百姓,往往還要在冬天走,冰天雪地、人困馬乏,唐玄宗愈來愈覺得吃不消。怎麼辦呢?開元中期的時候,有一個大臣叫裴耀卿,想了一個遠端運輸法。他說,關中地少人多,自身能量有限,而江南經過這麼多年的開發,已經發展得很好,糧食綽綽有餘。乾脆,從江南調運糧食來長安。怎麼調運呢?裴耀卿提出,利用隋朝開鑿的大運河︻註:隋朝的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、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。它以洛陽為中心,南起餘杭︵今杭州︶,北達涿郡︵今北京︶,全長兩千餘里。歷史上﹁半天下之財賦,悉由此路而進﹂,是中國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動脈。︼,在每兩條水道的連接處設立倉庫,儲存糧食,然後各段水道根據本地水文、天氣情況,在合理的時間組織船隊分段運輸,一直運到長安。裴耀卿的分段運輸法實行了一陣子,效果不錯。可惜從江南到長安還是太遠,運輸成本過大。

  天寶年間,又有新人來支招了。誰呢?就是張九齡曾經極力反對過的宰相牛仙客。別看牛仙客文化水準不高,但實際工作能力強,在邊疆時就以善解決糧食問題著稱,當上宰相後,又把邊疆經驗推廣到長安來了。牛仙客建議用﹁和糴法﹂,就是政府在豐收的年頭,除了收租之外,還向老百姓購買餘糧,儲備起來,等著荒年用。這樣,既可解決荒年的糧食供應問題,又避免豐收年景穀賤傷農的弊端,可謂兩全其美、一舉兩得。果然,這個方法一啟用就見效,直到安史之亂,唐玄宗再沒出過長安。長安和糴既然成功了,馬上再向全國推行。全國一共儲備多少呢?天寶年間,全國儲備糧有一億石之多,相當於全國四年的糧食總量。至此,糧食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。

  糧食是基礎,但是,一個社會真想繁榮,還得靠物資流通。當時全國物資流通主要靠驛站︻註:相當於古代政府的招待所。供傳遞文書、軍情及出行的官員途中食宿、換馬,在我國有近三千年歷史。專制君主就是依靠這些驛站維持著資訊採集、指令發佈與回饋。︼。不過,驛站主要是供官員往來和公文傳送用的。老百姓不能用。怎麼辦呢?在這種情況下,私人經營的驛站就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。當時,東到宋州、汴州,西到岐州,南到荊州、襄州,北到太原、范陽,沿路客店林立。這些私人驛站不僅能給旅客提供食宿方便,更有趣的是,他們還做起連鎖經營,每個驛站都向客人提供驢子供拉人拉貨用。驢子在各個驛站之間往來穿梭,一會兒工夫就跑幾十里路,也算是當年的計程車。這是陸路交通。不過我們也知道,少量的貨物可以靠驢子馱,走陸路,但是,大規模的運輸主要還得依靠水力。當時,江南經濟不是發展起來了嗎?像絲織品、銅器、珍珠,都是江南的好。長安是全國物資流通的中心,對奢侈品的購買力也最強,怎麼才能把江南的特產運到長安呢?有一個財政專家叫韋堅,做了一件大事。他把江南到長安的運河全線疏通一遍,然後在長安城的禁苑裏挖了一個大人工湖,起名廣運潭︻註:唐天寶年間,京師長安漕運的大碼頭。由韋堅主持修建,玄宗賜名曰﹁廣運潭﹂。通航後,揚州、鎮江、常州等地的船舶可直達長安。遺址位於今西安市東北滻河與灞河交匯的生態景區內。︼。這樣,江南的貨船就可以一直開進長安了。

  天寶二年︵七四三年︶三月,經過長途跋涉,第一批貨船終於從江南過來了。眼看著如此大的工程就要見效,韋堅心裏非常高興。他想表功,於是就邀請唐玄宗親自來檢閱貨船入港。玄宗站在廣運潭邊的望春樓上放眼望去,只見兩、三百隻新船浩浩蕩蕩地開過來,每隻船上都寫著江南的一個地名;船中間裝著大米,兩邊則陳列著各地的特產;駕船的人都戴著大斗笠,穿著寬袖衫,一副江南水鄉的打扮。整個船隊綿延好幾里。第一艘船的船頭站著一個年輕小伙子,穿著露出一條胳膊的綠衫子,披著織錦半臂︵相當於今天的小坎肩︶,頭上還繫著一條紅巾。小伙子身後是一百多名美女,也都身穿盛裝,打扮得跟仙女一般。玄宗對此亮麗的風景正讚歎著呢!這個小伙子忽然開口唱起來了。他唱到:﹁得寶弘農野,弘農得寶耶?潭裏舟船鬧,揚州銅器多。三郎當殿坐,聽唱得寶歌。﹂甚麼意思呢?﹁得寶弘農野﹂,是指前一年玄宗在弘農得寶符的大喜事。在弘農有沒有得到寶貝呢?當然得到了。但是,玄宗得到的寶貝可不止是寶符。今天,廣運潭運來的銅器等貨物不也是寶貝嗎?三郎陛下既然當殿而坐,您就聽聽我唱︽得寶歌︾吧!他唱一句,後面的美女就和一句,真是又熱鬧又快活。能把皇帝直接叫成三郎,這不正是皇帝與民同樂最好的體現嗎?玄宗一聽小伙子唱得這麼親切,哈哈大笑。再仔細一看,這小伙子可不是普通歌手,他是當時陝縣的縣尉。大家想想,一個平時穿著官服、一臉嚴肅的父母官,居然一身歌手的打扮唱流行歌曲,這是何等的轟動效應啊!兩岸老百姓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,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廣運潭盛會,它相當於甚麼呢?它不只相當於今天的博覽會,甚至堪比二○○八年的奧運會。就是通過這次盛會,開元天寶時期社會的繁榮富庶展現得淋漓盡致。誰能說這不是物華天寶、盛世風流呢?

  有歷史學家認為,開元天寶時期,唐朝的繁榮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擬的,它是繼漢武帝之後,中國古代社會的第二次繁榮,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顛峰。那麼,盛唐氣象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?



  因為經濟繁榮,老百姓生活好了,犯罪率自然就降下來,社會秩序特別穩定。開元二十五年︵七三七年︶,主管刑獄的大理寺曾向玄宗彙報,本年全國一共判處死刑五十八人。因為處決的犯人少了,大理寺也就出現一種清平之氣。過去都說大理寺殺氣重,連鳥雀都不敢來,今年喜鵲已經在樹上做窩了。犯罪率低了,商旅出行都特別放心。當時,各路商人整天帶著大宗貨物在路上奔波,一走就是幾千里,居然連一把防身的刀子都不帶。為甚麼呢?社會風氣好,沒有攔路搶劫的。其實,當時不僅是經濟繁榮、社會安定,經過玄宗幾十年的治理,連邊防問題也基本解決了。怎麼解決的呢?玄宗在各個沿邊地區設立十個節度使︻註:官名。唐初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而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。因受職之時,朝廷賜以旌節,故稱。節度使的設置雖然起到穩定邊疆的作用,但是,加劇了外重內輕的軍事態勢,最終並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,為唐後期的分裂局面埋下了隱患。︼,相當於十大軍區,招募士兵做常備軍,專職戍守邊疆。整個邊防前線一共佈置了將近五十萬兵力。這些士兵中,很多就是歸附唐朝的少數民族,他們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,在戰爭的環境中長大,驍勇善戰,比從中原調過去的府兵作戰能力強多了。有了這樣的鋼鐵長城,唐朝的邊疆相當安定,內地老百姓再也不用丟下鋤頭,到邊疆打仗了,整個社會其樂融融,呈現出一派和平景象。

  既然社會安定,人民生活富裕,那大家就都安心享樂吧!當時整個社會歌舞昇平,各種娛樂活動都很有市場。其中,最流行的娛樂活動是鬥雞。因為玄宗是屬雞的,喜歡鬥雞,所以,上行下效,人人跟風,真是舉國若狂,好多人寧可傾家蕩產也要買雞來鬥。唐玄宗是皇帝,自然有條件優中選優。他在宮裏專門設了一個雞坊,養了一千隻雞,據說個個都是金毫鐵距,比人還值錢。為了伺候這些雞,玄宗在禁軍子弟中選了五百名青少年,專門給鬥雞當保母。有錢人玩好雞,沒錢人玩壞雞,還有更窮的,根本買不起活雞,就玩木頭雞。可是,就在玩木頭雞的窮人中,湧現出鬥雞人才。誰呢?一個叫賈昌的小孩。賈昌是個軍人的孩子,每天弄個木頭雞在路邊玩。有一次,正好被出遊的玄宗看到,玄宗一看這小孩玩木頭雞都玩得有模有樣,就親自把他安排進雞坊。這一年,賈昌才七歲。別看只是個黃口小兒,賈昌對雞可是天生的內行。每隻雞是甚麼性格、甚麼級別,他一眼就能看出來。沒過多久,他就成了這五百名鬥雞小兒的領袖。經過他的調理,雞比人都規矩。每次一鬥完,這些參賽的雞選手都主動自覺地按照名次排隊,強者在前,弱者在後,像士兵一樣列隊回到雞舍。天下人都管賈昌叫神雞童。賈昌十三歲那年和父親一起隨玄宗出行,父親在半路上病死了,玄宗因非常寵幸賈昌,就立刻下令,由國家負責給賈昌的父親辦理喪事,真是風光無限。當時人看到賈昌鬥雞鬥出了名堂,羨慕得不得了,就編了一首詩到處唱:﹁生兒不用識文字,鬥雞走馬勝讀書。賈家小兒年十三,富貴榮華代不如。﹂這麼狂熱自然有點過分,但是,娛樂業發達,本身也是社會繁榮的重要標誌之一。真可謂﹁花萼樓前雨露新,長安城裏太平人。龍街火樹千里燄,雞踏蓮花萬歲春﹂!



  俗話說,月圓則虧,水滿則溢。在大唐盛世繁華的背後,也隱藏著種種危機。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,天寶時期,也正是唐玄宗統治由盛轉衰的時期。那麼,在這一時期究竟出現甚麼狀況了呢?



三、氣盛而微:玄宗倦於萬機,宰相口蜜腹劍

  不過,儘管天寶年間看起來到處都是花團錦簇、盛世繁華,讓人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。甚麼情況呢?

  首先,唐玄宗本人對政務沒那麼熱心了,按照當時的說法,叫做﹁倦於萬機﹂。我們說過,開元盛世的出現是和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分不開的。開元初年,唐玄宗為了選一個好宰相,常常是夜不能寐,任用蘇頲和張嘉貞的決定不都是在半夜做出的嗎?可是,到了天寶年間,唐玄宗再也沒有那麼勤政了。天寶三載︵七四四年︶,他曾經對高力士講:﹁朕不出長安近十年,天下無事,朕欲高居無為,悉以政事委林甫,何如?﹂別看高力士是個宦官,他還是比較有政治眼光的,並不想慫恿天子荒疏政事。聽了玄宗的論調,他馬上說:﹁天子巡狩,古之制也。且天下大柄,不可假人;彼威勢既成,誰敢覆議之者!﹂甚麼意思呢?意思就是,天子出巡可是自古以來的規矩,非如此不足以瞭解民情。所以,陛下絕不能不出長安。另外,天下的權柄,可不能交給別人。一旦交給別人,就會養成別人的權威,到那個時候,陛下想收回來都困難了。按說,高力士說的可都是好話,按照玄宗從前的做法,都應該痛痛快快地接受,甚至當成至理名言貼在御座旁邊才是。可是,這一次,唐玄宗不但沒有聽進去,反而非常地不痛快,臉色當即就變了。高力士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,一看主子的臉色變了,趕緊跪下來磕頭說:﹁臣狂疾,發妄言,罪當死。﹂玄宗一看高力士嚇成這樣,趕緊安慰他,還賜他一杯酒。可是,雖然也喝了酒、也喊了萬歲,高力士還是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,從此再也不敢在玄宗面前議論政事了。開元初年的時候,宋璟曾經送給唐玄宗一幅畫,畫的是︽無逸圖︾,取的是︽尚書︾裏的故事,提醒皇帝隨時勤政、不要懈怠,這幅畫玄宗在內殿一掛就是二十多年,但是,就在開元末年,玄宗忽然說這幅畫舊了,得換一換。於是,他換了一幅山水圖。其實,我們一看就明白,不是畫舊了,而是唐玄宗的心態變了。

  不過,唐玄宗本來也不是那種事必躬親型的皇帝,他喜歡選一個好宰相,然後委任責成。只要宰相好,政治局面也不會太壞。可是,天寶年間的第二個問題恰恰是宰相也失去政治理想,只知道顧權保位。當年,唐玄宗任命姚崇當宰相的時候,姚崇說了,請您先答應我十個要求,答應了我就做,不答應我就不做。姚崇為甚麼那麼硬氣呢?因為他有政治理想,當宰相,就是要為國家謀發展、為天下人謀福利的。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,那麼,宰相這個位子不要也罷。可以說,對於姚崇而言,那是社稷為重、官位為輕。可是,天寶年間的宰相李林甫的想法跟姚崇可不一樣。對於李林甫來說,只要能保住宰相的位子,做甚麼都可以。那他是怎麼樣保住位子的呢?首先當然是討好唐玄宗。李林甫花重金把皇帝身邊的宦官、妃子都買通,這些人整天負責向他傳遞情報。所以唐玄宗有甚麼想法,李林甫總能預先知道。每次一上朝,玄宗還沒開口,李林甫就搶先把玄宗要說的話說出來了,玄宗十分高興,心想,從來沒有哪個宰相能跟我這麼保持高度一致,莫非這就是﹁心有靈犀一點通﹂?當然,要保住位子,光靠巴結皇帝也不行,李林甫還得防備別人在皇帝面前說他壞話。誰有可能亂說話呢?李林甫覺得,諫官最有可能了,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呀!怎麼才能封住諫官的嘴呢?就在當上中書令之後不久,李林甫專門給諫官訓話了。他說:﹁今明主在上,群臣將順之不暇,勿用多言!諸君不見立仗馬乎?食三品料,一鳴輒斥去,悔之何及!﹂意思就是威脅這些諫官,告訴他們要像儀仗隊裏的馬一樣,做做擺設就可以了,千萬不要亂說話,否則,他就有本事把他們趕出朝廷。諫官一看,宰相都說這樣的狠話了,誰還敢在皇帝面前輕易說話呢?皇帝已經不勤政,宰相再一味地巴結皇帝、排斥不同意見,這政治不就混亂了嗎?那麼這時候,除了政治問題外,還有沒有其他問題直接導致了天寶時期的衰落呢?

  第三,開元後期直到天寶年間,不光是政治出問題,社會也出問題了。甚麼問題呢?上層人物奢侈腐化,社會差距拉大了。開元初年的時候,整個社會崇尚艱苦奮鬥。開元二年︵七一四年︶,唐玄宗為了表明自己不追求奢侈享樂,把後宮的金銀器都熔化成金銀塊放進國庫,珠玉錦繡更慘,都被堆到殿庭前,放火燒了,場面簡直跟﹁虎門銷煙﹂一樣。在皇帝的感召下,上層人物也紛紛做出節儉的表示,最極端的是宰相盧懷慎,死了之後都沒錢買棺材下葬,還要靠老僕人自賣自身才買了一口棺材。可是,到了開元後期,乃至天寶年間,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,上層人物奢侈腐化蔚然成風。當時管財政的大臣們為了討玄宗高興,專門給他在國庫之外設了兩個內庫,一個叫瓊林,一個叫大盈,還跟玄宗說凡是放在這兩個倉庫裏的都是額外收入,隨便花。唐玄宗有了自己的私人倉庫,那就闊綽了,賞賜起人來就大方得沒邊了。

  唐玄宗不是以友愛著稱嗎?雖然不許兄弟從政,但在經濟上從不小氣。所以,玄宗的兄弟都特別奢侈。舉個例子,玄宗的大哥寧王李憲因為當年把太子之位讓給玄宗,身分敏感,從來不亂說話,玄宗對他非常滿意,經常從宮裏給他送去美酒佳餚。李憲一一記錄下來,每年都有好幾百次,差不多天天都有。吃喝方面精緻一點還算不了甚麼,李憲玩得也特別精緻。他喜歡花,後花園裏種滿奇花異草,就怕鳥雀落在花上,把花糟蹋了。怎麼辦呢?李憲想了個主意,在花園的上空拉上紅絲線,密密麻麻跟蜘蛛網似的,絲線上面再掛上金鈴鐺,小鳥稍微一碰絲線,金鈴鐺便叮噹亂響,鳥不就被嚇飛了嗎?當年宮裏的金銀器都貢獻給國庫,現在金鈴都掛在花園裏,可想而知,差別有多大。兄弟如此,女兒也不能落後。開元初年的時候,唐玄宗說了,公主們於國無功,不能太奢侈,所以,只給每個公主五百戶的實封,公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,有時候連車馬都備不齊。但是,到了開元後期可不一樣了,公主的實封漲到一千戶,平時的賞賜更是不計其數。日子輕鬆寬裕後,公主們就開始攀比了。攀比甚麼呢?既然她們的一切都是父親給的,那就攀比孝心吧!玄宗不是每天從宮裏給寧王送飯嗎?她們就從家裏給玄宗送飯。當然,給皇帝送飯不能叫送飯,得叫進食。具體進的是甚麼沒留下菜譜,不過根據司馬光的說法,每一盤就相當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,真是窮奢極欲。公主送吃的,玄宗也不能不理會,還得派人迎接。這一來一往,場面可就大了。有一次,一個中書舍人下班正趕上了。只見好幾百個小宦官拿著棍子在前面開路,路人躲避得稍稍慢了一點,棍子馬上就打在身上。這個中書舍人平時運動量也不夠,笨手笨腳的,沒少挨棍子。有道是上行下效,皇室這麼奢侈,民間的富人看著也眼熱了,開始鬥富。當時長安城有著名的四大富人,其中有一個叫王元寶。光聽這名字就像個有錢人。有錢沒處花,怎麼辦呢?寧王不是在花園的上空掛金鈴鐺嗎?王元寶就在花園的地上砸銅錢。他家的花園裏,每一條路都是用銅錢夯實鋪成的。據說是為了下雨的時候鞋上不沾泥。其實還不是錢多了燒的。

  可是,社會財富的總量在一定階段是恆定的,有人多拿多用,就得有人少拿少用。雖然整個社會都在發展,但是,上層社會窮奢極欲,還是反襯得老百姓比較可憐。大詩人杜甫的詩不是號稱詩史嗎?他寫的詩最貼近社會現實了。杜甫有兩首詩非常經典,一首是講開元的:﹁憶昔開元全盛日,小邑猶藏萬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倉廩俱豐實。﹂這是一派多麼和諧的景象。另一首則是講天寶的:﹁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。﹂達官貴人家裏終日飄出酒肉的香氣,而路邊的窮人卻無衣無食,凍餓而死了。雖然﹁路有凍死骨﹂誇張了一點,但是,古人說得好,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樣強烈的反差,誰不憤慨呢?

  ※※※

  正因為有這麼多問題,所以,中唐的詩人,也是政治家的元稹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期的時候說過一句話:﹁天寶之際︙︙氣盛而微。﹂所謂氣盛而微,是說社會還在向前發展,但是,精氣神已經衰落下來了。那麼,這樣一個繁華與腐朽並存的時代,還會發生哪些事情呢?

  請看下回:父納子妻。
 
• 字體大小小: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
• 字型名稱:
• 背景顏色: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  
好讀首頁››
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:
• 世紀百強
• 隨身智囊
• 歷史煙雲
• 武俠小說
• 懸疑小說
• 言情小說
• 奇幻小說
• 小說園地
資料載入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