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流星王朝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,它的倉庫裏堆著五、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,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﹁聖人可汗﹂。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,皇帝修長城、建東都、開運河、遊江南,使得國無寧日、民無寧時,僅僅三十八年即二世而亡。﹁隋﹂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,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燦又瞬間毀滅。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甚麼?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裏? ※※※ 罄竹難書 說起隋朝,大家都不陌生,可能有三個詞會立刻湧現腦海:短命、暴虐和造反。 第一、短命。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,五八一年建立,六一八年滅亡,一共才存在三十八年。如果不算隋末幾個傀儡小皇帝,這三十八年其實就是兩代皇帝,開國皇帝隋文帝後面緊接著是亡國皇帝隋煬帝。二世而亡,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。 第二、暴虐。隋朝暴虐的名聲主要是隋煬帝造成的。怎麼暴虐呢?很多史書都說隋煬帝殺死父親隋文帝才當上皇帝。弒父當然是暴虐,但是也有人說,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,皇家自古多冷血,一代聖君李世民還殘殺兄弟,也沒比隋煬帝強多少。真正讓人不能原諒的是,煬帝治國比治家更暴虐。 煬帝當政十三年,修長城、建東都、開運河、遊江南、巡張掖,再加上三征高麗,大工程連著大戰爭,使得國無寧日、民無寧時。當時,全國三分之一的男丁都被徵召參加各種勞役、兵役,甚至出現﹁丁男不供,始以婦人供役﹂的局面。 可能有人要說,婦女不是能頂半邊天嗎?讓婦女服勞役,說明隋朝女性很強悍啊!話可不能這樣講,古代受生產力水準限制,婦女以家務勞動為主,大門不出,二門不邁。哪個政權如果敢讓婦女上工地,那可真是駭人聽聞。百姓為了不去遠方送死,乾脆一咬牙,自己把一隻手或一隻腳砍掉,人工致殘,還美其名曰﹁福手福足﹂。這樣的人間慘景全拜皇帝所賜。 所以,隋末出現一篇檄文,討伐隋煬帝,說: 罄南山之竹,書罪無窮;決東海之波,流惡難盡。 以後遂演變成一則成語︱︱罊竹難書,就是做壞事多得數不清。 第三、造反。隋朝末年,豪傑蜂起。︽隋唐演義︾號稱十八路反王、三板斧的程咬金、賣馬的秦瓊、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元霸,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。瓦崗寨、高雞泊也都和水泊梁山一樣,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聚義的聖地。這些英雄當然不免戲說的成份,但是,天下大亂,造反有理,也確實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。事實上,唐高祖李淵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,後來修成正果,建立大唐,那是後話了。 雖然短命、暴虐和造反給人的印象深刻,但是,我想說,僅僅這三個詞,絕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。要說到隋朝的歷史地位,還有另外三個詞同樣重要,甚至更重要。哪三個詞呢?統一、富強、文明。 統一大業 先說統一,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非常偉大的貢獻。這個貢獻大到甚麼程度?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,甚至比秦始皇統一還不容易。 有人說,秦統一六國,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,為甚麼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呢?因為,雖然說秦滅六國,但是總的說來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這七國都屬於華夏民族,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大統一。但是隋朝統一不一樣,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中原政權,是真正建立在大範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統一。 哪些民族呢?匈奴、鮮卑、羯、氐、羌。這些民族於西晉末年進入中原,紛紛建立政權,號稱十六國︵其中除成漢外,都是少數民族政權︶,與偏安江南的東晉對峙。後來,鮮卑族於群雄混戰中崛起,統一北方,建立北魏;再後來,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,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,和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。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。 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裏,民族矛盾非常尖銳。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相鄙視,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鄙視。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,嘲笑他們腦袋後面拖著繩索般的辮子;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,嘲笑他們困居小島,施展不開。當然,這些詞現在都過時了,不特別解釋,人們都已經不知道是甚麼意思。 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卻一直沿用到現在,只是涵義和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。甚麼詞呢?漢子。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,比如說西北漢子、紅臉漢子,是中性詞,甚至略帶褒義。其實,這個詞即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,當時可不是中性詞,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,是二等公民的代號。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,南方是漢人的天下,當時好多人都以為,這兩部份可能就這麼永遠分開,可是,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份捏在一起,也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一起,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。這樣的統一,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。 再說富強。甚麼叫富強呢?通觀今天的世界我們知道,所謂富強,至少包含兩個指標:第一、經濟富;第二、軍事強。這是古今通則,隋朝也不例外。 先看經濟。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,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:第一是人口,第二是糧食。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?將近五千萬,接近西漢末年的水準。有人說,過了好幾百年,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,這說明隋朝不行。 要知道,從西漢後期開始,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開始走下坡。到了西晉,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。西晉之後五胡入華,戰亂不已,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,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,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也沒有多大起色。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五千萬,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! 幹活的人多了,隋朝又實行均田制,耕者有其田,耕者繳其稅,不僅使百姓的勞動意願空前高漲,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。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。糧倉大到甚麼程度呢? 舉一個例子。河南鞏縣的洛口倉,周長二十餘里,糧窖三千個,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,整個倉庫儲米兩千四百萬石。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,他說:﹁計天下儲積,得供五、六十年。﹂儲存的糧食夠吃五、六十年,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最高值。 這樣看來,把隋朝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,當之無愧。除了糧食儲備量大、人口規模大之外,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。這有賴一個重點工程,那就是大運河。 大運河北起涿郡,即現在的北京,南到餘杭,即現在的杭州,溝通海河、淮河、黃河、長江、錢塘江五大水系。這條水路一通,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便牢牢地拴在一起。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,一用就是一千年,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。唐朝詩人皮日休有一詩云: 盡道隋亡為此河,至今千里賴通波。 若無水殿龍舟事,共禹論功不較多。 一代暴君隋煬帝,在唐朝人眼裏甚至能與大禹相提並論,為甚麼?因為唐人深受其惠。 再看軍事實力。隋朝實行府兵制。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,農忙種田,農閒練兵,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。只要殺敵立功,即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,分到更多的田。因為生活有保障,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,府兵作戰非常英勇。再加上隋朝統一後國內戰爭結束,槍口一致對外,隋朝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快速提升。 本來,隋朝建立以前,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。當時,北方北齊和北周並列,兩個政權爭相向突厥進貢,使得突厥非常傲慢,大言不慚地說:﹁我在南兩兒︵指北齊、北周皇帝︶常孝順,何患貧也!﹂ 隋朝建立後,兩代皇帝勵精圖治,南北關係逐漸顛倒過來。隋朝愈來愈強,突厥倒分裂成東西兩部。沒過多久,東突厥便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隋朝。 大業三年︵六○七年︶,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,北巡蒙古草原,東突厥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。為表臣服,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,改穿漢家衣冠,當大隋王朝的百姓,這讓煬帝喜出望外。 懾於大隋皇帝的威風,西突厥與其控制的西域胡人紛紛前來朝貢。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,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。 我們都知道,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,意思是說,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,還是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,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還厲害。其實,此一稱號始自隋朝,當時,東突厥啟民可汗感於隋文帝的扶助之恩,為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︱︱﹁聖人可汗﹂,和天可汗同義。在聖人可汗的領導下,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。這就是強盛。 最後說文明。要知道,從五胡十六國開始,中原地區瀰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。少數民族統治者或本身非常輕視文化,或心有餘而力不足,整個社會粗野凶暴、無法無天,對於文明發展相當不利。 隋朝雖然也出自軍人世家,但難得的是,文帝和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,馬上打天下,不能馬上治天下。那到底怎樣治天下呢?文治。 統一戰爭剛結束,隋文帝便頒佈命令,﹁武力之子,乃可學文﹂。鑄劍為犂,讓將士放下武器,學習文化。他還創立大名鼎鼎的科舉制,通過考試選拔人才。雖然這時科舉制仍不完善,但是,既不憑背景,也不是憑拳頭,而是憑藉自身文化素質謀求自身社會地位的標準一旦確立,便顯示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。科舉制在中國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,而且極大地影響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,這不是隋朝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嗎? 除了科舉制,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重要貢獻是三省六部制。所謂三省六部,是中央政務機構的總稱。其精髓是三省間相互分權與制衡,共同對皇帝負責。這個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,皇帝專制下的宰相集體議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,這可是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的一大變革。三省六部制經過變革,也一直沿用到清末,用了一千多年。按照古代人的說法,也算是萬世良法了! 統一、富強和文明讓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,可是,這也和我們開頭說的短命、暴虐和造反形成強烈的反差。一個王朝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呢?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。事實上,後世不僅對王朝的評價反差強烈,對皇帝的評價也同樣反差強烈。 勤政愛民 隋朝的兩代皇帝,歷史上名聲都不大好。說到隋文帝,大家一般有兩個印象: 第一、欺負女兒。清人學者趙翼曾說: 古來得天下之易,未有如隋文帝者。以婦翁之親,值周宣帝早殂,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,遂安坐而攘帝位。 隋文帝是以皇太后父親,小皇帝外祖父的身分奪取北周天下,得國於孤兒寡婦之手,而且不是一般的孤兒寡婦,是自己的女兒、自己的至親骨肉,這算甚麼本事呢?所以自古號稱得國不正。 第二、怕老婆。因為怕老婆獨孤皇后,隋文帝廢掉皇后討厭的大兒子楊勇,把天下傳給獨孤皇后喜歡的二兒子楊廣,即隋煬帝,結果,恰恰這個兒子亡了隋朝。因為接班人沒選好導致亡國,隋文帝不也得負連帶責任嗎? 相比隋文帝的政績,隋煬帝更糟糕。正史野史講了他無數荒唐的故事,主要針對下列幾方面。 一、奢侈。他為了遊江都,動用幾百萬民工挖大運河,花錢無算,死人無數。 二、暴虐。暴虐到甚麼程度?首先,三次發動對高麗的戰爭,是戰爭狂。結果,戰爭引起人民反抗,他卻說,之所以有反抗是因為人太多,於是制定嚴刑峻法,對老百姓大開殺戒,這不是荒唐嗎? 三、荒淫。他在父親隋文帝彌留之際便迫不及待地對父親的妃子霸王硬上弓;在江南窮途末路時,還廣選美女充實後宮,每天臨幸一個,夜夜不虛。當然,最有總結性的是他的諡號。﹁煬﹂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諡號之一,︽諡法︾說:﹁好內遠禮曰煬,去禮遠眾曰煬,逆天虐民曰煬。﹂ 好色,害民,違禮,逆天,真可謂壞事做盡! 但是,事實真的如此嗎?我們前面說過,隋朝在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文化、外交各個領域都取得傑出的成就,如果文帝和煬帝兩代帝王都這麼沒出息的話,恐怕難以取得這樣的成就。 事實上,隋文帝無論如何也稱得上是勵精之主,平生有三個好處,堪稱帝王典範。哪三個好處呢?勤政,節儉,愛民。 先說勤政。勤快到甚麼程度?唐朝的宰相蕭瑀曾有一段評價。 克己復禮,勤勞思政,每一坐朝,或至日昃。五品已上,引之論事。宿衛之人,傳餐而食。 這段話是說文帝每天上朝,從早忙到晚,連好好吃一頓飯的工夫都沒有,還得讓衛士傳盒飯,吃工作餐。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,所謂不破不立,絕對沒有為隋文帝抬轎的可能,唐朝大臣這樣評價隋文帝,可見勤政不假。 再看節儉。隋文帝簡樸,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。他貴為天子,每天吃飯,只有一道葷菜;一件衣服,也是洗了又洗;坐的車,也是一再修理,就是不肯換新。 自己節儉還不算,他對官員要求也特別嚴格。有次,某位地方官到長安進獻貢品,貢品是乾薑,為了方便,也為了好看,官員把薑盛在布袋裏。沒想到隋文帝這個老守財奴一看,大為心疼,把這個官員叫過來罵了一頓。這個官員灰頭土臉的回去,也不太明白皇帝為甚麼盛怒,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,下次進貢香料,居然用氈袋子包裹。文帝見此人居然死不悔改,直接找來,就是一頓板子。官員這下才明白,不是自己做得不好,而是做得太好、太奢侈了。皇帝勤儉治國,不是喊口號,是認真的。 連用布袋子裝乾薑都不行,可想而知,文帝要是看見林黛玉拿絹袋葬花,恐怕當場氣死。這樣的皇帝,生活上可能缺乏點情趣,但是,他絕不會勞民傷財。對於大亂後急需涵養元氣的國家而言,該是何等重要。 再看愛民。這方面,隋文帝可圈可點的事情更多。開皇十四年︵五九四年︶,關中大旱,鬧饑荒,隋文帝沒辦法,只好帶著老百姓到洛陽討生活,在當時稱﹁就食﹂。 一路上,文帝和老百姓走在一起。山長水闊,路窄人多,走著走著,老百姓不免擠進皇帝的衛隊裏,離皇帝這麼近,安全工作不好做,衛隊想把老百姓趕到一邊去。沒想到文帝不准,不僅不驅趕老百姓,每次看見老百姓攜家帶眷,便趕忙退到路邊,讓老百姓先過。遇到山路崎嶇難行之處,還要衛兵把老百姓肩頭的擔子接過來,放在馬上,讓老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。 可能有人會說,文帝是開國皇帝,開國皇帝一般素質都還不錯。但是接班的隋煬帝太差勁了。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 風塵僕僕 我們舉一個數字就能明瞭。 隋煬帝在位十三年,真正住在長安城裏的時間不足兩年。住在東都洛陽的時間也不到四年。那他其餘時間都在做甚麼?答案是:到各地巡遊。有人會說,皇帝整天遊山玩水,這不是勞民傷財嗎,怎麼能叫勤政呢?要知道,隋煬帝出行,可不是都到山清水秀的溫柔富貴鄉。他去的地方,今天請您過去,您都未必願意去。 舉個例子。當時,隋煬帝為了加強對西部地區的控制,決定親自巡行河西走廊。怎麼去呢,從青海過去。從青海進入河西走廊必須翻過祁連山。祁連山主體都是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崇山峻嶺,要穿越,只能走山谷。隋煬帝選了大斗拔谷︵今青海扁都口︶這個山谷。雖然是山谷,但海拔也都在三千公尺以上,天氣變化莫測,剛剛可能還艷陽高照,轉眼就變成風雪交加。不光天氣可怕,路也可怕,最窄的地方只容許一人行走,就算貴為皇帝,也只能憑兩條腿走過去。 隋煬帝一行十萬人,走長蛇陣,從清晨一直走到深夜還沒能過完,只能露宿山谷。好多小王子乃至後宮嬪妃、公主冷得受不了,只能和士兵抱成一團相取暖。可想而知,煬帝肯定也狼狽不堪。事實上,在這樣艱苦的地方徒步穿越,綜觀整個中國古代史,也只有隋煬帝一個皇帝做過。隋煬帝一路往西走,最遠到過哪裏呢?玉門關。 我們都知道王之渙這首詩: 黃河遠上白雲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。 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。 玉門關在甘肅敦煌西北,連春風都吹不進去,但是,隋煬帝居然去了,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皇帝往西走得最遠的一次。隋煬帝為甚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到處旅遊?為了開疆拓土。就在這次巡遊後,煬帝在河西走廊設立四郡,分別是西海、河源、鄯善和且末,其中,西海和河源都在現今的青海,而鄯善和且末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,中原王朝第一次全面統治青海地區,就是隋煬帝的貢獻,這還不算勤政嗎? 二世而亡 我們由歷史書上知道,從六一五年隋煬帝親征高麗開始,整個帝國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。先是不堪勞役兵役的農民造反,緊接著,鎮壓不力的政府官員造反,曾經臣服的少數民族也造反。再到後來,想要謀權篡位的野心家造反,最後,皇帝身邊最可靠的親信、最可靠的軍隊也都造反。所在嘯聚,四海沸騰,真是如大廈傾圮。 不到三年時間,富強的隋帝國土崩瓦解,隋煬帝從一統天下的大隋皇帝、聖人可汗,變成困守江都的獨夫民賊。最後,連獨夫民賊也當不成。六一八年,隋煬帝最信任的軍官帶著他最信任的禁軍發動政變,用三尺白綾結束隋煬帝的性命。一代君主,就用四塊床板收殮,草草地葬在浙江的雷塘︵今江蘇揚州城北︶。 唐朝詩人羅隱曾有過如此感慨: 入郭登橋出郭船,紅樓日日柳年年。 君王忍把平陳業,只換雷塘數畝田。 這樣的結局、這樣的評價和他們的功業相比,不也是巨大的反差嗎? 其實,這樣強烈的反差,恐怕正是大隋王朝的魅力所在。隋朝就像流星一樣,瞬間璀璨,瞬間幻滅。而且,當初的璀璨多奪目,後來的毀滅就多驚心。正是這奪目驚心的感覺引起人們深思。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在哪裏?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帝王,到底做對了甚麼、做錯了甚麼? 事實上,這種反思並不是從我們開始,唐朝人已經在思考了。 唐朝的開國君主親身經歷隋代的興盛,也親手促成隋朝的滅亡,所以,他們的反思意識格外強烈。唐初的君臣討論,有個永恆的話題,就是隋朝興亡的教訓。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反面教材隨時提醒唐朝上下警惕,所以短命的隋朝後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顛峰︱︱唐朝。正如短命的秦朝後就是強大的漢朝一樣。 那麼,隋朝到底為唐朝做了怎樣的鋪墊?唐朝又從隋朝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?還有,我們今天能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收穫和啟迪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