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章 骨肉相殘


開皇後期,隋文帝的兒子們接連遭遇不幸。其中大兒子楊勇被廢,三兒子楊俊死於非命,四兒子楊秀也被剝奪官爵,廢為庶民。隋文帝的兒子們都做了甚麼?為甚麼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?

  ※※※

藝術家王子

  開皇二十年︵六○○年︶,隋文帝在晉王楊廣誘導下,廢掉太子楊勇,這自然是家庭悲劇。但是,這並非隋文帝家庭唯一的悲劇。事實上,就在此前後,文帝還有兩個兒子也未得善終,這兩個兒子,一個是隋文帝的三子秦王楊俊,另一個則是他的四子蜀王楊秀。

  秦王楊俊和隋文帝的其他兒子一樣,從少年時代就被寄予厚望。當初,隋文帝能夠輕易地奪取北周天下,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周宗室力量微弱。所以,楊堅當了皇帝後,記取這個教訓,把自己年紀稍稍大一點的兒子都派到要害之地,讓他們出鎮一方。

  當時,秦王楊俊年方十二,即受任用為河南道行台尚書令、洛州刺史,出鎮洛陽。後來,又先後擔任過秦州總管、揚州總管、并州總管等重要官職。顯然,隋文帝是希望兒子能夠在全國的主要地區歷練一遍,增長才幹,好拱衛國家。

  隋文帝期望很高,楊俊是否符合這些期望呢?非常遺憾,楊俊本人對這些其實興趣並不大,因為他志不在此。楊俊從小的理想是當和尚。隋文帝夫婦都是虔誠的佛教徒,幾個兒子受他們影響,也都信佛教。特別是秦王楊俊尤其虔誠。小時候,他曾經請求出家,但被隋文帝拒絕了。

  不過儘管沒有成就夙願,秦王楊俊倒一直是個心地善良的人。平陳戰爭時,楊俊受命駐守漢口,扼守長江中游,牽制敵人,為下游的主攻部隊創造機會。

  當時,江南的陳朝在漢口對面的鸚鵡洲佈置幾萬水軍,按照作戰部署,秦王楊俊應該攻打他們,才能拖住敵人。可是,楊俊心地善良,他害怕一開戰會死人,堅決不許部下出擊。幸好當時陳後主無德,這些水軍無心替他賣命,所以乾脆識時務者為俊傑,主動投降。

  這樣一來,楊俊雖然沒有打仗,但卻收到了打仗的效果,隋文帝也沒有懲罰他,算是老天成全,善有善報。不過,儘管如此,我們也看出來,這位秦王,人是不錯,但是,大局觀念不強,恐怕不適合當政治家。

  果然,隨著年齡增長,楊俊不僅沒能克服這些問題,反倒增添其他新毛病。他和太子楊勇一樣︱︱奢侈。其實這不難想像,一位王子,生活在富庶的年代,又沒有甚麼政治理想,當然會逐步耽於享樂。

  楊俊的奢侈主要表現在甚麼方面呢?他喜歡建築,喜歡把宮殿裝飾得富麗堂皇。裝飾宮殿就得花錢,預算不夠怎麼辦?楊俊乾脆拿自己的辦公經費當本錢,放起高利貸。這樣的事情傳出去,名聲當然不好。隋文帝知道後,狠狠地教訓了楊俊,楊俊手下一百多人都遭到貶官。

  按道理講,有這樣一次教訓,楊俊該收斂一點了吧!完全沒有。不久,他又明知故犯,照樣每天想著怎麼造房子。別看楊俊政治上糊塗,但是心靈手巧,會設計房屋,按照︽隋書.楊俊傳︾記載,他曾經設計一座水殿:

 

  香塗粉壁,玉砌金階。梁柱楣棟之間,周以明鏡,間以寶珠,極榮飾之美。

 

  這房子甚麼樣呢?牆壁都用香料塗得香噴噴的,而且台階都是大理石鋪就成的,就像玉砌成的一樣。另外一座宮殿裏的每根柱子都裝上青銅做的鏡子,一看,富麗堂皇,而且有迷幻色彩。鏡上再裝飾上珠寶,非常有異國情調。

  除了會設計房子,他還擅長各種手工藝。按照史書記載,他曾經給自己的王妃親手打造一副七寶冪籬,極盡華美之能事,真是風流王子。只可惜珠寶太多、太沉,沒辦法戴在頭上,出行時只好放在馬鞍上擺派頭。

  楊俊這些行為當然都不入隋文帝法眼,但是,他所在的并州畢竟離皇帝很遠,只要別出大錯,隋文帝未必都能知道。可是,偏巧,楊俊又得罪了他的王妃,把事情鬧大了,引起了隋文帝的注意。

  楊俊的王妃姓崔,是當時著名的酷吏崔弘度之妹。崔弘度前面提過,以性格嚴苛、脾氣暴躁著稱,當時有個順口溜,叫做﹁寧喝三斗醋,不逢崔弘度﹂。有其兄必有其妹,崔弘度的妹妹和他一樣,也是愛較真、不容人。她愛較甚麼真呢?和她的婆婆獨孤皇后一樣,愛較私生活的真,也信奉一夫一妻制的原則。

  不過,獨孤皇后的丈夫楊堅是個工作很忙、自制力也極強的人,對一夫一妻制基本上還能遵守;而崔氏王妃的丈夫楊俊就不一樣了,他沒甚麼工作,又有點藝術家氣質,自制力不強,讓這樣的人執行一夫一妻制太難了。

  眼看著秦王今天喜歡這個、明天喜歡那個,網羅一大群美女,整天在新建的水殿裏輕歌曼舞,崔氏王妃心生不滿。怎麼辦呢?崔氏強悍又暴躁,所以,她沒哭、沒鬧,更沒上吊,而是直接往秦王楊俊吃的瓜裏下毒。毒死你,看你還花心不花心!結果,劑量沒掌握好,楊俊沒死,而是病了。

  病了就回京城看病,這一回去,問題就暴露出來了。太醫說,秦王楊俊不是一般的生病,是中毒。王子被人投毒,誰下的毒?一調查,原來是王妃幹的。王妃為甚麼要投毒?是因為秦王好色,養一大幫美女在水殿裏昏天暗地。

  好色和奢侈,是隋文帝夫婦最不能容忍的問題,太子楊勇即因這兩個問題被拉下台,怎麼三兒子也這麼不學好,隋文帝勃然大怒。

 

身後悽涼

  怎麼處置呢?隋文帝大筆一揮,﹁免官,以王就第﹂,別當官了,你就以王爺的身分到你的府裏待著。本來是兒子被媳婦投毒,差點沒命,可是,隋文帝不僅沒有可憐兒子,反倒治了他的罪,真是有點違背人情。

  連宰相楊素都勸隋文帝說:﹁秦王之過,不應至此,願陛下詳之。﹂秦王楊俊有錯,但是錯不至此,陛下是不是可以原諒他,從輕發落?隋文帝回應楊素說:﹁我是五兒之父,若如公意,何不別制天子兒律?﹂我是五個兒子的父親,你說我這五個兒子就可以特殊對待、從輕發落的話,當初你們制定︽開皇律︾時,怎麼不單編一本天子之子的法律?所以不能這樣做,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,說得義正辭嚴,絕不寬恕。

  他這邊不寬恕,那楊俊呢?楊俊當時在病中,根本下不了床,只好派使者替他向隋文帝請罪。隋文帝對使者說:

 

  我戮力關塞,創茲大業,作訓垂範,庶臣下守之而不失。汝為吾子,而欲敗之,不知何以責汝!

 

  我好不容易創業,你卻想敗我的家,我不知道怎麼收拾你才好!意思是貶你的官還是客氣的!秦王性格軟弱,本來就病得不輕,又被隋文帝這麼一威脅,連氣帶嚇,病勢加重了。

  開皇二十年︵六○○年︶六月,秦王一命嗚呼。按說,白髮人送黑髮人,隋文帝應該很傷感才是,完全沒有。開皇二十年六月,正是皇太子楊勇被廢的前夕,隋文帝全部心思都放在和太子鬥法上,對於秦王之死,根本沒怎麼放在心上,只是到秦王府邸哭了幾聲了事。

  這也罷了,更冷酷的是,連秦王府的僚佐請求立碑,隋文帝都拒絕了,說:

 

  欲求名,一卷史書足矣,何用碑為?若子孫不能保家,徒與人作鎮石耳。

 

  想要求名,最好的方法是名垂青史,要塊石頭有甚麼用?這樣的說法看似正確,但實在是太絕情了。大臣一看皇帝如此絕情,趕緊逢迎。

  怎麼逢迎呢?有人說,秦王的兒子是崔氏王妃所生,崔氏因對丈夫投毒,已經被賜死了,是個罪人。她既然是個罪人,她生的兒子也就是罪人之子,沒有繼承父親王位的資格,也沒有主持喪禮的資格,那怎麼辦呢?乾脆讓秦王府的官員主喪。

  就這樣,秦王先是被妻子投毒,接著又被父親拋棄,到死後,既沒有墓碑,也沒有親人主持喪禮,堂堂王子,簡直就和孤魂野鬼一般,悽涼極了。

  可能有人會說,隋文帝這樣嚴格要求兒子也沒錯,總比縱容兒子為非作歹強。話雖如此,但是,做為父親,隋文帝的作法還是太過偏激、太過無情了。俗話說虎毒不食子,一個連兒子都如此冷酷對待的皇帝,豈會對其他人有更多的同情和寬容?

 

猜疑骨肉

  開皇二十年︵六○○年︶六月,楊俊病死;同年十月,太子楊勇被廢。按照道理,一年中兩個兒子遭遇不幸,隋文帝應該有所反思,格外珍惜剩下的三個兒子才是。遺憾的是,他並沒有珍惜。很快,老四蜀王楊秀倒楣了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

  蜀王楊秀比秦王楊俊小兩歲,小時候經歷和秦王如出一轍。開皇元年︵五八一年︶,他只有九歲時,就被封為蜀王,擔任益州總管,獨當一面。不過,雖然經歷相似,但是蜀王的性格和哥哥秦王不一樣,他並不軟弱,反倒相當有英雄氣。

  根據史書記載,楊秀﹁有膽氣,容貌瑰偉,美鬚髯,多武藝,甚為朝臣所憚﹂。楊秀膽子很大,個子長得也高,留了一口好鬍鬚,還會武藝,政治上也很清楚,所以大臣都怕他。可能有人會說,高大魁梧,精力充沛,熱中政治,很像隋文帝。隋文帝應該很喜歡他吧?事實並非如此。

  為甚麼?因為楊秀太鋒芒畢露了。楊堅其實是個多疑的人,特別到了晚年,尤其疑神疑鬼,容不得別人表現突出。看到蜀王如此英氣勃勃,他覺得很不放心,對獨孤皇后說:﹁秀必以惡終。我在當無慮,至兄弟必反。﹂意思是,楊秀這孩子一定不得好死。我活著的時候,可能還沒甚麼問題,到他兄弟掌握天下時,他一定會造反。

  不過,話雖如此,但是,在相當長的時間裏,隋文帝並沒有把楊秀怎麼樣,相反的,倒是一直讓他鎮守蜀地,可見,對他的能力還是認可的。就算是有疑心,也並不過分。但是,到了開皇二十年︵六○○年︶,情況發生變化了。

  開皇二十年,隋文帝廢長立幼,改立二兒子晉王楊廣當太子。一下子,隋文帝對楊秀不放心的程度大幅增強。為甚麼?

  首先,他知道,楊秀在政治上有野心,如果楊勇當太子,那是嫡長子,也算是天意,他可能也就認了。可是現在隋文帝居然打破這種天經地義的繼承原則,讓老二楊廣當太子,以他的性格,能認可嗎?

  其次,楊秀鎮守蜀地二十年,也是有實力的人物,如果他不認可,會不會引發甚麼變故?把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考慮,隋文帝就不放心了。

  一名王子讓皇帝不放心已經很糟糕了,更要命的是當時對他不放心的還不止皇帝。那還有誰?新太子楊廣。楊廣的想法其實和隋文帝一樣,認為蜀王楊秀是個危險分子。只不過,他的緊迫感比隋文帝強得多。

  老四太能幹,現在就威脅我的太子地位,即使以後我當了皇帝,也未必壓得住他。與其到那時候找麻煩,不如現在就把他解決掉算了。

  楊廣是個聰明人,他知道在這個問題上,隋文帝對楊秀也有疑慮。既然如此,那就借刀殺人,利用父親除掉他。

  楊廣又找上老搭檔宰相楊素,兩個人一湊合,很快,楊素一紙奏疏,舉報蜀王楊秀在四川窮奢極慾、殘害百姓,還打造了一些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器物供自己享用,有不臣之心。楊素此舉好不好?太好了,專挑隋文帝的軟肋。

  隋文帝有甚麼軟肋?

  第一個軟肋就是對奢侈腐化無可容忍,只要發現任何人涉嫌這個問題,他保證火冒三丈。

  第二個軟肋就是怕別人覬覦他的皇位。

  現在,楊素針對這兩個軟肋下手,隋文帝當然重視。本來,自從廢長立幼後,隋文帝對蜀王楊秀便提高警惕,現在,再聽到楊素舉報,隋文帝馬上覺得自己的想法被證實了。

  隋文帝立刻決定,徵調楊秀回京師。而且,為了避免他抗旨不回,同時任命大臣獨孤楷接替他擔任益州總管。

  這意謂著斷了蜀王的後路,你想回來也得回來,不想回來也得回來,因為在四川已經沒有你的位置了。這其實就是北周末年,楊堅對付尉遲迥的手段。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,蜀王楊秀這次絕對是凶多吉少。

 

階下囚

  隋文帝讓楊秀回京,楊秀有何打算?他也在猶豫。這時,他的屬下勸他,你還是回吧!如果不回,陛下就更加懷疑你有不軌之心,難道你還真想造反不成?楊秀想來想去,也沒有別的辦法,還是回到京師。

  一到京師,隋文帝馬上給他來個下馬威。根本不和他說話,晾了他一天,讓他惶惶不安,這是打擊氣燄。第二天,更進一步,連面也不見,直接派使者嚴詞責備他。

  經過這樣兩輪攻勢,年輕氣盛的楊秀已經被打擊得意氣消沉,趕緊痛哭流涕地謝罪,說:﹁忝荷國恩,出臨藩岳,不能奉法,罪當萬死。﹂讓我鎮守一方,結果我沒做好,真是罪該萬死。希望主動承認錯誤,喚起隋文帝的同情。

  隋文帝回答:

 

  頃者秦王糜費財物,我以父道訓之。今秀蠹害生民,當以君道繩之。

 

  楊俊只是浪費資財,而你居然殘害百姓!這樣看來,你犯的錯誤比秦王還嚴重,對於他,我只是用父親管兒子的方式管教,而對你,我恐怕就要用皇帝對待大臣的方式懲罰!

  一聽隋文帝這麼說,朝堂上的大臣都覺得太過分了。用父親管兒子的方式管秦王,已經把秦王管死了,現在又要對蜀王加重處罰,結果豈不更不堪設想?眼看著又一起悲劇正在醞釀,有位名為慶整的官員說:

 

  庶人勇既廢,秦王已薨,陛下兒子無多,何至如是?然蜀王性甚耿介,今被重責,恐不自全。

 

  意思是,陛下,您一共五個兒子,現在,老大廢了,老三死了,您剩下的兒子已經不多了,何苦這麼嚴厲呢?再說,蜀王驕傲自負,這樣的人就像鐵一樣,雖然硬,但是容易斷。您這樣責備他,我怕他承受不了。這本來是一番好意。

  那麼,隋文帝做何反應?他覺得這是在揭他的短,勃然大怒,差一點把慶整的舌頭割掉,不僅沒消氣,反倒更來勁,當即對大臣說:﹁當斬秀於市,以謝百姓。﹂應當殺了楊秀,以謝百姓。隨即把楊秀關起來,讓楊素等人審訊。

  讓楊素辦這件案子,等於把楊秀放到太子楊廣手心裏了。楊廣正中下懷,馬上和楊素溝通好,務必讓楊秀萬劫不復!怎麼做呢?楊廣和楊素兩人分頭行動。楊廣負責製造證據,楊素負責發現證據。

  楊廣製造甚麼證據?兩方面的證據。

  第一、他暗中製作兩個木偶人,捆住手腳,再用針刺穿木偶的心。然後一個寫上隋文帝的名字,一個寫上他第五個兒子︱︱漢王楊諒的名字。寫了名字後,還在上面刻上一行小字:

 

  請西岳慈父聖母收楊堅、楊諒神魂,如此形狀,勿令散蕩。

 

  意思是,請求西岳華山的男山神和女山神,把楊堅和楊諒的魂收到華山底下,楊堅和楊諒就長像兩個小木偶這樣,千萬別收錯。收回來之後壓到華山底下,千萬別讓跑出來。寫好後,就把兩個小人埋在華山腳下。

  這是厭勝,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咒人方法。

 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,楊廣為甚麼單寫文帝和漢王楊諒的名字,不寫自己的名字?很簡單,這是讓自己脫清干係,省得有人懷疑是他做的。

  第二個證據,楊廣偽造了一封檄文,上面寫著﹁逆臣賊子,專弄威柄,陛下唯守虛器,一無所知﹂。說皇帝身邊都是亂臣賊子,他們早已蒙蔽皇帝,而且架空了。檄文上寫得清清楚楚,蜀王準備﹁陳甲兵之盛,指期問罪﹂,也就是說,他要從四川親率大軍,討伐逆臣賊子,清君側。這就是叛亂!楊廣把這篇檄文塞到楊秀的文集之中。

  兩個證據偽造好後,接下來就是楊素的工作。楊素的任務是發現證據,他經過一番搜查,很快便從楊秀的文集裏發現這封所謂的造反檄文,接著,又根據文集中其他線索,來到華山腳下,三兩下就把厭勝的兩個小木偶刨出來。

  這兩個關鍵性證據一出來,楊秀的罪可就大了,不但想發動兵變,還下厭勝,詛咒父親和弟弟,簡直天理難容。隋文帝本來就對楊秀心存疑慮,再一看楊素拿來的這些所謂證據,真是氣得渾身發抖,說:﹁天下寧有是耶!﹂天下怎會有這樣的不孝子呢!

  隋文帝馬上宣佈,罷免楊秀的蜀王王爵,廢為庶人,而且把他放在內侍省,也就是宦官那裏,軟禁起來,從此一直到死,再也沒有恢復自由。就這樣,楊廣的借刀殺人之計算是圓滿完成,又一個政治對手被徹底打倒。

  當然,對於隋文帝而言,則是又一個兒子從眼前消失。當年,隋文帝向大臣誇耀自己五子同母、家庭和睦,現在,五個兒子中的三個已經被他自己除掉了,這當然是莫大的人倫悲劇。

 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評價這兩起家庭悲劇呢?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。

  第一、在王子教育上,隋文帝有極大的失誤。隋文帝最初對王子都寄予厚望,為甚麼後來又把他們都廢掉呢?拋開有人栽贓陷害的成份不說,不可否認的,秦王楊俊也好,蜀王楊秀也好,乃至太子楊勇也好,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,那就是驕縱奢侈。他們這個毛病是怎麼來的?隋文帝教育出來的。

  隋文帝讓兒子從小就出鎮一方,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力,這難免造成小王子驕傲之心。雖然他也為兒子們選派輔佐大臣,希望他們能夠教育兒子,但是,又害怕大臣們不尊重王子,訂立了種種規矩,務必讓兒子凌駕於大臣之上。這樣一來,小王子自然有恃無恐,再好的大臣也沒辦法管教。

  人性都有弱點,一個小孩子在握有大權、又缺乏必要約束的環境下長大,驕橫奢侈不就在情理之中嗎?蜀王楊秀被廢後曾上表說,自己﹁九歲榮貴,唯知富樂,未嘗憂懼﹂。九歲就處於榮華富貴的環境中,只知道貪圖享樂,從來不曾害怕甚麼,從來不擔心甚麼。這才導致最後﹁輕恣愚心,陷茲刑網﹂,最後才讓自己淪為階下囚。這個總結非常誠實,也非常沉痛。

  第二、在處理王子問題上,隋文帝同樣有很大的失誤。甚麼失誤?過於簡單粗暴,過於冷血殘酷。隋文帝的教育失誤導致王子素質不高,一旦王子出現問題,隋文帝卻絲毫不反思自己的問題,而是輕易地把他們廢黜,甚至逼死。

  他這種作法,看似公正無私、法不容情,其實卻違反了中國最基本的人情和人倫規範。家國一體,儒法互補,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精髓。換言之,如果只講鐵血統治,絲毫不考慮忠恕之道,最後出現的可能就是暴政。

  隋文帝在父子關係上已經表現出這種傾向,可想而知,以後在君臣關係,乃至君民關係,也就是皇帝和人民的關係上,他也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。

  第三、在處理王子的問題上,其實隋文帝是被新太子楊廣和宰相楊素利用了。無論是廢黜太子楊勇,還是廢黜蜀王楊秀,其實都是楊廣借刀殺人,而楊素則是他最重要的幫手。這兩個人為了個人私利,置親情於不顧,也置國家利益於不顧。這反映出他們在政治道德方面的嚴重缺陷。

  固然,楊廣和楊素都很有才能,也正因為如此,他們缺乏政治道德顯得尤為可怕。因為一旦他們的才能運用不當,就可能造成社會巨大的危害。

  這樣看來,骨肉相殘,既是家庭悲劇,也不完全是家庭悲劇。事實上,更像是隋文帝晚年政治上一系列嚴重失誤中的一個環節。那麼,在治理國家方面,隋文帝還會暴露出甚麼問題?
 
• 字體大小小: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
• 字型名稱:
• 背景顏色: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  
好讀首頁››
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:
• 世紀百強
• 隨身智囊
• 歷史煙雲
• 武俠小說
• 懸疑小說
• 言情小說
• 奇幻小說
• 小說園地
資料載入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