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心智迴避當下策略


  當下的失落:核心幻相

  即使我完全接受時間終究是一個幻相,對我的生命有什麼差別?我還是得活在一個完全被時間、主導的世界裡。

  理智上的同意,只是另一個信念,對你的生命無甚差別。你要落實在生命裡,才能體會這個真理。當你的每一個細胞都臨在,都感覺到生命的顫動時,當你無時無刻都感覺這樣的生命就是本體的喜悅時,這時候,你才能說你從時間裡解脫了。

  可是我明天就得付帳單,而且我跟所有人一樣會老、會死。我怎麼能說我從時間裡解脫了?

  明天的帳單不是問題。肉身的幻滅不是問題。當下的失落才是問題。或者說:核心幻相把一個單純的情境、事件、或情感,變成一個個人問題和受苦的時候,才是問題。當下的失落,就是本體的失落。

  由時間中解脫,就是擺脫了從過去尋找身份,從未來尋找實現的心理需求。它代表了一個你想像不到的,最深沉的意識轉化。在某些常見的案例中,意識以一勞永逸的方式,做戲劇性且激進的轉移。它通常是在強烈的受苦中,透過全然的臣服而發生。不過大多數人都必須憑下工夫才能達到。

  當你初嘗無時間的意識狀態時,你開始在時間和當下的兩個向度之間穿梭。你產生覺察到的是:你的注意力真正地投注在當下的時候,可謂少之又少。不過知道你不是臨在,就是很大的成功,這一份明白就是臨在︱︱即使一開始只維持了幾秒鐘就消失了。隨著頻率的增加,你會選擇把意識的焦點,放在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。每當你體會到自己失去了當下的時候,你處於當下的時段會更長,而不只是短暫的幾秒鐘而已。也就是說,在你全然的意識之前,有一段時間你會在意識和無意識、臨在和心智認同的狀態之間往返。你一再地失去當下,也一再地回到當下。到最後,臨在變成了你的主要狀態。

  對多數人而言,若不是完全沒有臨在的經驗,就是在稀有的情況下,不明所以地發生意外或短暫的經驗。多數人類不是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交替,而只是在無意識的不同層面裡替換。

  一般無意識和深層無意識

  你說無意識的不同層面是什麼意思?

  你或許知道,在睡眠中你會不斷地在有夢和無夢階段裡活動。同樣的道理,一般人在清醒的時候,也是介於深層無意識和一般無意識中轉移。我說的一般無意識,指的是認同你的思想過程、情感、反應、慾望、和喜惡。這是多數人的常態。在這種狀態下的你,受著我執心智的主導,而不覺知於你的本體。這個狀態裡沒有劇痛或不快樂,只有持續的、輕微的不安、不足、沉悶或緊張︱︱一種襯底的﹁靜電干擾﹂。你也許體會不出來,因為它早就是你﹁正常﹂的生活的一部分了。就如同你無法察覺持續而低調的背景噪音一樣。比如空調的嗡嗡聲,除非它停止運轉。當它突然靜止的時候,你會有一種如釋重負感。許多人利用酒精、毒品、性、食物、工作、電視、甚至購物當做麻醉劑,以無意識的方式企圖驅除這種基底的不安。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,一個原本在適量下會非常開心的活動,開始攙入驅迫性的或癮頭的品質。而你透過它們所獲致的,只不過是極其短暫的症候緩解。

  當事情﹁走錯了﹂的時候,當我執遭到威脅的時候,當生命的情境出現想像或真實的重大挑戰、威脅、或失落的時候,當關係裡出現衝突的時候,一般無意識裡的不安,就轉變成深層無意識裡的痛了,一個有劇痛和更明顯的受苦或不快樂的狀態。它是一般無意識的強化版。期間的差異不在類別,而在程度。

  在一般無意識中,對本然的習慣性抗拒或否定,創造了多數人視為正常生活的不安和不足。我執受到威脅或挑戰的時候,這種抗拒就會強化,而引發出強烈的負面情感,例如:憤怒、劇烈的恐懼、攻擊、沮喪等等。深度的無意識通常意謂著痛苦之身被激發了,而你已經認同了它。缺少深層的無意識,肢體暴力便不可能發生。一個群眾,甚至於一整個國家,一旦產生一個集體負能場的時候,肢體暴力便會隨時隨地輕易地發生。

  勘定你意識層面最佳的指標,就是你如何應付生命的挑戰。透過這些挑戰,一個已經無意識的人會變得更加無意識,而有意識者的意識會更加深刻。一次挑戰可以喚醒你,也可以把你拖進更深的睡夢裡。如此,一般無意識的夢就變成了能場噩夢。

  如果你連在正常的環境裡都無法臨在的話,例如獨坐幽室、樹林獨步,或者傾聽他人談話,那麼當你的事情﹁走錯了﹂,或者面對難纏的人物或情境,陷於失落或失落的威脅時,你也必然不能保持在意識中。你會被一個反應所掌控,這個反應追究到底,只是被拉入深層無意識中某種形式的恐懼罷了。這些挑戰就是你的測試。只有從你處理它們的方式中,才能對你和他人顯示出你的意識處於何種狀態。這與你閉目養神的能耐,或觀想的內容毫無關係。

  這樣看來,當你一切順遂的時候,把更多的意識帶入你生命中的一般情境中,就顯得至關重要了。你以這樣的方式,使臨在的力量茁壯。它在你的內外產生了一個高波能場。任何無意識、任何負面情感、任何爭端、任何暴力,一進入這個能場必無法自存。正如同黑暗無法在光的臨在下存在一樣。

  當你學會做你思想和情感的見證之後,這是臨在的本質部分,你也許會訝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察到一般無意識中的﹁靜電干擾﹂,而且體會到你內在真實貼切的自在感居然如此稀少。你會在你的思考層面上,找到一大堆以批判、不滿、和心理投射為形式的抗拒;而在情感層面,也會隱含著一股不安、張力、沉悶、或神經質的暗流。兩者都是心智在習慣性的抗拒模式下,產生的不同面向。

  他們找什麼?

  卡爾容格在他的一本書中談到,自己和一位美國原住民酋長的對話。酋長明白地跟他表示,他對白人的觀感都是表情嚴峻、眼神凝注、神態冷酷。他說﹁他們不停地找,到底要找些什麼?白人甚麼都要。他們老是毛躁不安的樣子。我們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。我們認為他們瘋了。﹂

  這股不安的暗流,當然早在西方工業化之前,就已經蠢動了。可是在佔據了大半個地球的西方文化,包括大部分的東方在內,它更以前所未見的急症形式彰顯於外。它在耶穌時代,在耶穌之前六百年的佛陀時代,甚至於更早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。你為什麼老是愁眉苦臉的?耶穌曾經這麼問他的門徒:﹁憂愁可曾延長你一天的壽命?﹂而佛陀也開示說,受苦的根源就在我們無止境的匱乏和渴求裡。

  以集體的失能來看,抗拒當下與本體覺知的失落密不可分。它替去人性化的工業文明奠基。佛洛依德也體會到這一股不安之流的存在,並且在他的︽文明與不滿︾︵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︶一書中談到。可是他沒有認知到不安的真正根源,他也無能體會的是,人類有可能從其中解脫。這個集體失能症,已經創造出一個非常不快樂和非比尋常的暴力文化,在不僅對它本身,連地球上所有的生命,都受到威脅了。

  瓦解一般無意識

  我們如何免於遭到感染?

  把它變成意識。觀測不安、不足、和張力如何以多種方式,透過不必要的批判、抗拒本然,否定當下。從你內在升起的任何無意識,都會在你意識的光照之下瓦解。你知道如何瓦解無意識之後,你臨在的光照就會更亮。每當你感到無意識吸力的時候,你就更容易對治它。一般無意識一開始很難偵測,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了。

  習慣性地透過自我觀測,監視你的心智情感狀態。﹁我此刻自在嗎?﹂︱︱是一個可以經常問自己的好問題。或者問自己﹁我的內在現在怎麼回事?﹂你對內在的發生,起碼要像對外在的發生一樣有興趣。如果你的內在沒問題了,外在便各歸其位。首要的實相在內,次要的在外。不過,你不要立刻回答這些問題。先把注意力轉向內。探視一下你的內在。看你的心智正在製造什麼樣的思想?你感覺到了什麼?把注意力轉到身體上。有張力嗎?一旦你偵測出輕度的不安、襯底的靜電干擾時,再看你自己用何種方式透過當下的否定來迴避、抗拒,或者否定生命。人們無意識地抗拒當下的花招很多。我會舉幾個例子說明。勤加練習,你的自我觀測力,你對內在狀態的偵測力就會更加銳利。

  由不快樂之中解脫

  你憎恨你正在做的事嗎?也許是你的工作,也許是你同意別人要做而且正在做的事。可是你的一部分卻憎恨它、抗拒它。你是否對一個你所親近的人懷了無言的憎恨呢?你是否明白你所釋放出來的能量,會產生有害的影響,因而污染了你和你周圍的人呢?好好地探視一下你的內在。是否有一絲憎恨和不情願的痕跡?如果有的話,從心智和情感兩個層面來觀測它。你在這個情境四周創造了什麼思想?然後再看你的情感。那是你的身體對這個思想的反應。感覺這個情感。你感覺愉不愉快?它是你選擇要在裡面擁有的一個能量嗎?你有選擇嗎?

  也許你是被人佔了便宜。也許你進行的活動是瑣屑無謂的。也許你親近的人是不誠實、煩人、或者無意識的,可是這一切都不相關。無論你對這個情境的思想和情感是否被合理化都沒有差別。事實是,你在抗拒本然。你把當下變成了敵人。你在創造內外之間的衝突和不快樂。你的不快樂不僅污染了你內在的存在和周圍的人,也污染了與你不可分割的集體人類心靈。地球的污染只不過是內在心靈污染的處境反映而已:不為自己的內在空間負責的無意識個人數以百萬計。

  你或者停止你手頭的工作,和當事人談談,充分表達你的感覺。或者丟掉心智情境周圍所創造的負面情感。它除了強化了一個虛假的自我感以外一無是處。重要的是認知它的徒勞無益。負面情感絕對不是處理任何情境的最佳方式。事實上,在多半情況下,它使你卡在裡面,阻擋了真正的改變。使用負面能量所做的任何事,都會受到它的污染。時機一旦成熟,就會引發更多的痛苦和不快樂。更重要的是,任何負面的內在狀態都有傳染性:不快樂的傳染速度比疾病還快。它透過共振法則,引發且滋養了潛伏在別人裡面的負能。除非他們免疫︱︱也就是具有高度的意識。

  你在污染世界還是在清理髒亂?你要對你的內在負責;不是別人。正如你對地球有責任一樣。誠於中,形於外。如果人類清除了內在的污染,那麼他們也將停止創造外在的污染。

  依你之見,要如何丟掉負面情感?

  就是丟掉。你要如何丟掉一塊燙手的熱煤?你如何丟掉一個沉重而無用的包袱?就是透過認知說你不想再受苦,或者不想挑個沉重的包袱,然後就放下它。

  深層的無意識,例如痛苦之身或如痛失親人等其他劇痛,通常需要結合接納和臨在之光︱︱你持續的專注︱︱才能轉化。另一方面來說,許多一般的無意識模式,在你知道自己不想要、不需要它們時,在你體認自己還有選擇時,體認自己不是一堆制約反應時,就會自行剝落。所有這些都暗示了你能夠取得當下的力量。缺少這個力量,你便毫無選擇。

  如果把某些情感稱為負面的,你不是明知故犯地創造了一個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嗎?

  不是。創造二元對立的是在一個更早的階段。就是你的心智把當下宣判為壞的時候;這個判決又創造了負面情感。

  可是那些你稱做負面情感的,你的本意不就是它們不該存在嗎?也就是說,不可以有這種情感。我的了解是:我們應該允許自己讓任何情感流露,而不是批判它們壞,或說我們不該存有這種感情。你可以感覺憎恨、你可以生氣、惱怒、鬱悶,或表達任何情感︱︱否則我們就會走入壓抑、內在衝突、或否定裡。每一個情感都可以如實地呈現才對。

  那當然。一個心智模式、一個情感、或一個反應存在的時候就接受它。你的覺知度還不足以在這種事上做選擇。這是事實,不是批判。如果你有選擇,或者體會到自己真的有選擇,你會選擇受苦還是喜悅?選擇自在還是不安?選擇和平還是衝突?你會選擇斷絕你與自然的幸福狀態,與生命內在的喜悅連繫的思想或感情嗎?任何這樣的情感,我都稱它為負面的。簡單地說就是壞的。不是﹁你不該這麼做。﹂的壞,而是就事論事的壞,就像說胃不舒服一樣。

  人類怎麼可能僅僅在二十世紀之內,就屠殺了上億人口?︵註四︶人類彼此施加如此巨大的痛苦,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。這還不包括他們每天不斷地加諸同胞和其他有覺眾生的心理、情感、和肢體的暴力、虐待、痛苦、和殘暴。

  他們這樣的行為方式,是發之於他們與自然狀態和內在生命喜悅的連繫嗎?當然不是。只有那些處於深度負面狀態,感覺非常糟糕的人才會創造出這樣的實相出來,做為他們所感所覺的反射。如今他們又在對生養他們的地球和大自然進行破壞。說來難以置信卻是真的。人類是一個喪心病狂而且病入膏肓的物種。這麼說不是批判。這是事實。還有一個事實就是:人類的理性就在瘋狂的底層。而治療和救贖當下就可以取得。

  再把話題拉回你的問題上,當你接受了自己的憎恨、鬱悶、生氣等,你就不再會被迫地付諸盲行,也不太可能投射到他人身上,這麼說確實是真的。不過我質疑的一點是:你是否在自欺?當你在練習過一段時間的接納之後,你會達到一個點,屆時你就需要進入下一個階段。在那個階段裡,那些負面的情感再也不被創造了。如果你停頓的話,你的﹁接納﹂就變成了一個心理標籤,好讓你的我執繼續沉溺在不快樂裡,因而強化了它和眾人、和環境、和你此時此地的孤離。你知道孤離是我執身份感的基礎。真正的接納會讓這些情感即時轉化。如果你真的深知一切都如你所說的﹁OK﹂的話,這當然是真的,那麼你當初還會有這些負面的情感嗎?對本然沒有批判、沒有抗拒、它們就不會生起。你心裡有一個﹁萬事OK﹂的理念,可是內心深處並不真的相信。所以那個抗拒的心智情感的舊模式還在原處。這就是讓你感覺糟糕的東西。

  連這個也OK。

  你在為自己的無意識權和受苦權辯護嗎?你放心:沒有人搶得走它們。一旦你體會了某種食物會致病的時候,你還會一面吃一面主張生病沒關係嗎?

  全然地處於當下

  你可以多舉幾個一般無意識的例子嗎?

  試試看,你能否逮到自己抱怨的時候?無論是言辭或思想的抱怨:你對自己處身的情境、別人的話語或行為、你的環境、你的生命情境、甚至於天氣。抱怨就是對本然的不接納,它必然攜帶了一個無意識的負能。你一抱怨就讓自己淪為受害者了。表達出來,你就收回了主權。採取行動,改變情境,有必要或者可能的話表達出來;離開情境或者接受它。其餘的全是瘋狂。

  一般的無意識總是和否定當下有某種關聯。當下當然也隱含了此地。你抗拒你的此時此地嗎?有些人寧可到別的地方。他們﹁此地﹂永遠不夠好。透過自我觀測,找出這是否是你生命的案例。無論你在何地,全然地處於當下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此時此地讓你忍無可忍,使你不快樂,你有三個抉擇:從情境裡離開、改變它、或者完全接受它。如果你想為生命負責的話,你必須三選一。而且你必須當下選擇。然後承擔後果。不准有藉口。不准有負面情感。不准有心靈污染。保持你內在空間的乾淨。

  如果你採取了行動︱︱離開或改變你的情境︱︱可能的話,先丟掉你的負面情感。由洞察情境所需而採取的行動,比發之於負面情感的行動更有效。

  任何行動都優於不行動,尤其是當你長時期卡在一個不快樂的情境裡的時候。如果是個錯誤,至少你學到教訓了,它便不再是個錯誤。如果你困坐愁城就一無所得。阻止你採取行動的是恐懼嗎?承認這份恐懼,觀察它,把你的注意力帶進恐懼裡,全然地與它同在。這麼做就切斷了恐懼和思考之間的聯繫。切勿讓恐懼升入你的心智裡。發揮當下的力量。恐懼必敗無疑。

  如果你對改變現狀真的無能為力,你又無法離開它,那麼就放下所有的內在抗拒,徹底接受此時此地。那個喜歡感覺悲慘、憎恨、或自艾自憐的虛假的、不快樂的自我便無法存活了。這就叫臣服。臣服不是軟弱。它蘊含著極大的力量。只有一個臣服了的人才擁有靈性的力量。透過臣服,你的內在便由情境中解脫了。你也許發現,情境在不費吹灰之力下改變了。任何情況下你都自由了。

  或者有什麼是你﹁應該﹂做卻沒有做的事?站起來,現在就做。再不然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無所事事、懶散、或被動,如果這是你的選擇。全然地進入它。享受它。盡你所能地懶散或無所事事。如果你是完全而且有意識地進入它,你很快就會走出來。或許你不會。不管哪種方式,你的內在衝突、你的抗拒、你的負面情感都沒有了。

  你有壓力嗎?你是否忙著奔向未來,而把現在當做達到未來的手段?壓力是由人往﹁這裡﹂,心在﹁那裡﹂;或者人在現在,心在未來所造成的。它是把你內在一分為二的裂痕。創造並活在這樣的內分裂裡就是瘋狂。大家都這麼做的事實,並不能減少它絲毫的瘋狂性。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加快你走路、工作的速度。甚至用跑的。而不抗拒當下,不把你自己投射到未來。走路、工作、或跑步的時候,全然地做。享受能量的流動,享受那一刻的高能量。你現在沒有壓力了,沒有內分裂了。剩下的只有走路、工作、跑步︱︱和享受。或者不管這一套,只是坐在公園的板凳上。獨坐的時候,觀察你的心智。它也許會說:﹁你應該工作,你在浪費時間。﹂觀測它。一笑置之。

  過去是否佔據了你相當大的注意力?你是否經常談論它、思考它?正面的也好,負面的也好。你曾經成就過的偉業、你的冒險或經歷、或者你的受害者故事、以及別人加諸你的惡行、也許是你加諸別人?你的思想過程是否在創造愧疚、自傲、怨憎、生氣、後悔或自憐?那麼,你不僅在強化一個虛假的自我感,同時也藉著在心靈中累積的過去,而加速了身體的老化過程。觀測你四周那些緊抓著過去不放的人,就可以得到證實了。

  無時無刻地死於過去,你不需要它。只有在它與現在絕對有關的時候才參考它。感覺當下的力量和本體的圓滿俱足。感覺你的臨在。

  ※※※

  你憂愁嗎?你是否有很多﹁萬一﹂的想法?那麼你就是和那個把自己投射在一個虛幻的未來情境,並且創造恐懼的心智認同。你根本無法應付這樣的一個情境,因為它不存在。它是個心理幽靈。單純地承認當下這一刻,就可以阻止這種腐蝕健康和生命的喪心病狂。覺察你的呼吸。感覺空氣在你身體的進出。感覺你內在的能場。你在真實的生命裡勢必要對治、應付的︱︱對立於想像的、心智投射︱︱是當下這一刻。問自己當下裡你有什麼﹁問題﹂,而不是明年、明天、或五分鐘後。這一刻有什麼不對的?你隨時可以應付當下,可是你永遠也無法應付未來︱︱也無此必要。未來的答案、力量、正確的行動、或資源,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應時而生,不在之前,也不在之後。

  ﹁有朝一日我會辦到。﹂你的目標是否佔據了你太多的關注,使你把當下貶成一個達到目的的手段?你的目標是否奪走了你做為中的喜悅?你在等待展開生活嗎?你是否養成了一個心智模式,讓你無論這一刻達成或者得到什麼,都覺得未來的會比現在更好。這是一個讓你永遠不滿意和不滿足的妙方。你不同意嗎?

  你是一個慣性的﹁等待者﹂嗎?你生命有多大的部分被你虛擲在等待裡?我所說的﹁小型等待﹂指的是在郵局排隊、塞車、待機、或者等人、等工作完成之類的事件。至於﹁大型等待﹂則是等待再一次渡假、等待一個更好的工作、等待孩子長大、等待一個真正有意義的關係、等待成功、賺錢、當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、變成開悟。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展開生活的人不在少數。

  等待一個心智狀態。基本上它意謂著你要未來,你不要現在。你不要你已經擁有的,你要還沒有到手的。你用每一種類型的等待,在你不想存在的此時此刻,和你想去投射出來的未來之間創造了內在的衝突。你生命的品質便因為等待所造成的當下失落而大打折扣。

  努力改善你的生命情境原本無可厚非。可是生命情境可以改善,生命卻無法改善。生命是一切的源出。生命是你內在最深處的本體。它已經是圓滿俱足的。而生命情境包括了你的環境和經驗。認定目標,獲取成就沒有錯。錯誤在於以它做為本體和生命感的代用品。通往生命和本體唯一的點是當下。否則你就像不管地基如何,卻耗費大量時間在地面結構的建築師。

  例如,許多人都在等待繁榮。繁榮不會在未來實現。當你尊重、承認、完全接受你現在的實相︱︱你在何處、你是誰、你正在做什麼當你完全接受你所有的、你就會對你所有的、對本然、對本體心存感恩。對當下、對當下生命的圓滿俱足心懷感恩,這才是真正的繁榮。繁榮無法在未來到來。時機一到繁榮自會以各種方式為你彰顯。

  如果你對現有的不滿意,甚至對目前的匱乏感到沮喪和生氣,也許你會受到激勵而變得富有。不過即使你真的賺進了幾百萬,你會繼續經驗匱乏的內在情況。而你內在深處也會繼續感到不滿足。你也許擁有許多金錢買來的刺激經驗,不過這些總會來來去去,最後留給你的一股空虛感,和尋求更多滿足身心的需求。在本體裡你不用忍受,當下就可以感覺生命的圓滿俱足,這才是真正的繁榮。

  放棄等待的心智狀態。當你抓到自己溜進等待狀態裡的時候︙︙立刻跳出來。進入當下這一刻。只要在享受存在。如果你臨在,便絕不會有等待任何事的需要。下一次有人告訴你,﹁抱歉,讓你久等。﹂的時候,你可以回答他,﹁沒關係,我沒等。我站在這兒自得其樂,樂在其中。﹂

  上述只是少數幾個心智用來否定當下的策略。這是一般無意識的一部分。由於它們早已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恆常的不滿所形成的靜電干擾︱︱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。可是你偵測內在心理情感狀態的練習做得越多,你就越容易知道你何時掉進過去或未來裡。也就是說陷入無意識裡。然後你就可以從時間的夢幻裡醒來,進入當下。你要小心:以心智認同為基礎的虛假的、不快樂的自我,是靠時間來苟延殘喘的。已知道當下就是它的死牢,所以大感威脅。它會極盡一切地把你拉出當下,企圖用時間來困住你。

  人生之旅的內在目的

  我明白你所說的真實性。可是我認為我們的人生之旅必須有目的,否則只有隨波逐流了。而目的又意謂著未來對不對?如何把人生的目的和活在當下兩者做一個折衷?

  旅行的時候知道你的目的地,或者至少有個大方向當然有用。不過你別忘了:你在這一刻所邁出的一步,才是旅途中徹底真實的一件事。這一步是你所有的一切。

  你的人生之旅有內外兩個目的。外在的目的,就是抵達你的目標或目的地,去完成你認定要做的,去成就這個或那個。這其中當然隱含著未來。可是如果你的目的地或是未來要採取的步驟,佔用了你太多的關注,甚至比你現在的步驟還要重要,那麼你就完全錯失了人生之旅的內在目的了。而內在之旅與你要去哪裡或者做什麼毫無關係。卻關係著你如何做。它與未來無關,卻關係著你當下的意識品質。外在目的屬於時空的平行向度;內在目的卻有關無時間性當下的垂直向度裡,你本體的縱深。外在之旅也許包含了百萬個步驟;內在之旅卻只有一步:你當下邁出的這一步。你對當前這一步的覺知逐漸深入的時候,你就能體會出這一步裡同時包含了那一百萬步和目的地。如此一來,這一步便被轉變成一個完美的化身,一個兼具完美和品質的行動。它將把你帶引本體,而本體之光也將穿越它。這就是你內在之旅︱︱自我之旅的目的和實現。

  ※※※

  外在之旅的達成與否重要嗎?世俗的成敗重要嗎?

  尚未體會到內在目的之前,當然對你重要。體會了之後,外在的目的就成了一場遊戲。你也許因為單純地樂在其中而繼續玩下去。也可能會外在目的徹底失敗,而內在目的卻大獲全勝的情況。或者相反的情況,這也是較覺的一種:外在富裕而內在貧乏。或者如耶穌所說的﹁賺得了全世界,卻失去了靈魂。﹂究竟而言,每一個外在的目的遲早﹁必敗﹂無疑。道理簡單,它依附著世間無常之法。外在的目的無法給你恆久的滿足,你越早體會這一點越好。當你看穿外在目的的局限之後,你會放棄不實際的期望,不再寄望它會帶給你快樂。你就會把它擺在次於內在目的的地位。

  過去無法在你的臨在裡存活

  你說不必要的思考或談論過去,是我們迴避當下的方式。除開我們記憶或認同的過去之外,是不是還有一個層面的過去,是我們內在更根深蒂固的部分?我指的是制約了我們生命的無意識的過去。尤其是孩提的經驗或前世的經驗。此外還有文化的制約,這與我們生存其間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時期有關。這一切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觀、決定了我們如何反應、如何思考、建立什麼樣的人際關係、怎麼樣過我們的生活。我們該如何意識到這一切,或如何擺脫這一切?要多久的時間?還有,即使我們做到了,剩下來的又是什麼?

  幻相終結之後還剩下什麼?

  你不需要去探究無意識的過去。除非它在此刻以思想、情感、慾望、反應,或者發生在你身上的外在事件彰顯於外的時候。當前的挑戰會把你無意識的過去中,你需要知道的部分給帶出來。如果你沉緬在過去,過去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:沒完沒了。你也許以為你需要多一點時間才能了解過去,或者自過去解脫。換言之,你以為未來遲早會把你從過去裡解脫出來。這是一個幻覺。只有當下能把你從過去裡解脫。時間再多也無法把你從時間裡解脫。汲取當下的力量。當下就是鑰匙。

  什麼是當下的力量?

  除了你臨在的力量外,除了從思想形式裡解放出來的意識之外別無他物。

  所以你要從當下的層面來對治過去。你給過去的關注越多,你補充給它的能量就越多。你越可能由它身上製造出一個﹁自我﹂出來。你別誤會:專注極其重要,不過不是對過去而言。把專注給現在;給發生在現在的行為、反應、心情、思想、情感、恐懼、慾望。你的裡面有過去。如果你有足夠的臨在,不加批判、不做分析地觀察那些五花八門的過去的話,那麼你就是透過當下的力量對治它、瓦解它了。回到過去裡,你找不到自己。進入當下,你才能找到自己。

  了解過去不是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為什麼做某些事、做某些反應、或者無意識地創造特別的劇碼、關係的模式等等嗎?

  當你對當下的實相更有意識的時候,你也許會突然間洞察到為什麼你的制約會以那些特定的方式運作。比如說,為什麼你的關係遵循著某一個模式。你也許記起過去發生的事件,或者看得更清楚了。這麼做很好,而且有用。不過並不是不可或缺的。不可或缺的是你有意識的臨在。它足以瓦解過去。它是轉化的觸媒。因此不必費心了解過去,盡可能地臨在。過去在你的臨在裡無法存活。它只能在你缺席的時候活下去。
 
• 字體大小小: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
• 字型名稱:
• 背景顏色: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  
好讀首頁››
或直接點選以下分類:
• 世紀百強
• 隨身智囊
• 歷史煙雲
• 武俠小說
• 懸疑小說
• 言情小說
• 奇幻小說
• 小說園地
資料載入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