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《麥芽糖的老伯》王華容錄音 2013/6/28今天,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文章主題是:麥芽糖的老伯
麥芽糖是一種中國傳統的小食,金黃色的光澤又軟又滑,是早年最受小朋友們歡喜的一種甜點。傳說中乾隆皇帝下江南,有天他喝酒喝的茫茫然時,信手拿起了毛筆寫字,越寫越得意,就拍桌子大笑說了一句:「哎呀!我的字寫的妙啊!還真想吃下去呢!」這時,馬屁十足的宰相劉羅鍋一聽,連夜就命令御膳坊的廚師們,馬上研究文房四寶的一道皇帝的點心,飯後還有可以吃的麻將牌,可寫可吃又可玩,還真有趣!
其實毛筆字要寫的好,就必須要下苦功夫,可是要把文房四寶做成食物,那就得看師傅的手藝了。
我稍微簡單說明筆墨紙硯的材料,都是現在台灣現有的食材:「筆頭是用熟麵+麻糬揉製而成,裡面的餡有蓮蓉或是鳳梨,軟度適中可以提筆寫字。墨條呢!則是用龜苓膏+羊羹做成。至於紙呢!它是用白色的春捲皮來代替,因為它很像古代的宣紙。最後講到硯台,它就是用黑芝麻+麥芽糖混合做成的。
我先講一段有趣的小插曲,與大家開懷一下。我已經忘記了,是哪一年回台北陪母親過年。我看見媽媽撿回了一包被我丟掉過期的食物,然後說:「這是妳的大嫂嫁進我們家,第一個年夜飯的魚。每一年的年夜飯的魚是不能動筷子的。媳婦就依照習俗,把魚小心的包好,年年的保存,年年有餘。所以,我就要我的孩子們要尊重這條『媳婦魚』。」聽完老媽講的話之後,我掐指頭一算,老天啦!那可是猴年馬月的神仙魚啊!它的年歲,可算是陪伴著我的兒子一起長大哦!
兒子的女朋友,聽到這件有趣的事一點也不奇怪。她說她的老奶奶,曾經放一罐麥芽糖在自家的冰庫裡,已經超過了20年伴隨著她長大。老奶奶說,這罐麥芽糖是爺爺生前買給最愛的長孫女吃的,剩下的就一直保存在冰庫裡,直到現在她住在美國,這罐麥芽糖,老奶奶仍然捨不得丟掉。
想到麥芽糖,我記得小時候,每當黃昏的時候,總會傳出一股沙啞低沉麥芽糖的叫賣聲。那時候一群小傢伙們,都喜歡纏住父母要買糖。而好吃的我,似乎又特別饞這種拉絲糊狀的東西,所以我從小就胖嘟嘟的。每當回憶著爸爸用竹籤,小心的拉出金黃色的糖絲纏繞在竹籤上,一股濃濃懷舊的感情就油然而生。當時,還有賣爆米花的老伯伯,將米花與麥芽糖混合切成方塊。有時候閉上眼睛,我都還能夠記得砰砰的爆米花聲,嚇的我躲的老遠。
這位李伯伯在這個小鎮上,賣了三十年的麥芽糖。鎮上的大人孩子都愛吃他做的麥芽糖,卻有一個人非常的討厭,就是他的兒子阿德。李伯伯的妻子很早就過世了,所以他非常愛這個從小就沒有媽媽的兒子。只不過,賣糖的錢賺的不多,沒有辦法讓孩子生活的很富裕。平常的他是非常的節儉,經常啃個饅頭就當成一餐了,省下來的錢給阿德讀書。可惜,兒子卻不領情,他為自己家的窮而感到自卑。他不喜歡他同學替他取的綽號叫做「麥芽糖阿德」,討厭有麥芽糖味道的家,也討厭爸爸的工作,他討厭小鎮上一切的人事物,他甚至連一口都不願意去嚐試爸爸做的麥芽糖。因此,他為了要擺脫貧窮,發誓要賺很多的錢。他下決心用功唸書,考上了台北的大學。在離開家的那天清晨,阿德趁爸爸還沒有起床,在桌上留了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:「老爸!我走了……以後不會常常回來,請您多保重!」從那天開始,李伯伯就開始孤零零的過日子。每天依舊騎著腳踏車,沿街的叫賣,中午啃個饅頭,把所有攢下來的錢,全部寄給了兒子。
而在台北的阿德,真的很少回家。因為,他不喜歡回到每一個人都認識他的「麥芽糖阿德」的小鎮。他大學畢業之後,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,每天過著白領階級的生活。雖然,他曾經要求老爸搬去台北,但是,父親拒絕兒子的好意,他仍舊喜歡他的麥芽糖做給鎮上的人吃。有一天,李伯伯的腳踏車,突然被一輛摩托車給撞翻了,身後的木箱裡的糖罐,破碎的一地都是。這個時候,鄰居們都過來幫忙他燒飯洗衣服,而小朋友們一聽見「麥芽糖爺爺」受傷了,也紛紛的圍繞在他的身旁,讓李伯伯感到了許多的安慰。
有一天晚上,當李伯伯正要睡覺的時候,突然一位年輕人進門,原來是阿德,他接到了鄰居的通知而趕回來了。李伯伯興奮的提起他打著石膏的腿,辛苦的爬下床,一步一步吃力的走向兒子。阿德見到滿頭白髮,駝著背,雙手撐著枴杖的老爸,整顆心都揪結在一塊,難過的講不出話來。李伯伯有點慌亂的說:「孩子……你一定餓了吧!來……來……爸爸煮碗麵給你吃。」說完之後他就一枴一枴的走進了廚房。阿德看著眼前老邁的父親,再看著滿屋子的糖罐子,還有濃濃的麥芽糖的味道,他哽咽的說:「爸……我不餓!我吃塊麥芽糖餅乾就好了!」李伯伯聽完之後,竟然高興的老淚縱橫。因為這是自兒子懂事以來,他第一次要求要吃爸爸做的餅。他享受著兒子細細嚼著餅乾的模樣,此刻李伯伯的心情,就像嚼在嘴裡麥芽糖餅的味道一樣,那麼的香香的!那麼的酸酸的!又甜甜的!
各位親愛的朋友!我相信在我們的身邊,類似這種兒子行為的人,應該不在少數吧!而最後,能夠領悟到父親愛的孩子,又能有多少呢?有一句話說的好:「對父母不孝的人,是不可以成為朋友的。」至於兩件自家的芝麻小事,我想背後的重點,不是那食物還能吃嗎?而是年復一年,在食物裡頭有包裹著爺爺愛孫女,如麥芽糖般的長長黏黏永遠的愛。與我老媽所稱呼的「媳婦魚」同樣的都承襲了中國傳統的情感。到現在我也才能體會到,當年我們這一群少不經事的孩子,所嚐到的每一口甜甜的糖,都是來自於父母細微的愛。各位親愛的朋友!您不覺得詩人作家們,常常喜歡用篇篇感人的文章,來歌頌母愛。就是因為母親用她的一生,在孩子身邊照顧著,所以有著說不完的故事。那麼讀完今天的文章之後,我可以深刻體會了父愛與母愛是相等的偉大吧!
最後,我還是想提醒在外面工作的朋友們,請您抽點空回老家看看。能夠吃到一碗阿公阿媽煮的三鮮麵,或是嚐到一口老爹老娘親手做的麥芽糖餅,這才是他們心靈上最大的滿足啊!
|
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