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| 隨身智囊 | 歷史煙雲 | 武俠小說 | 懸疑小說
言情小說 | 奇幻小說 | 小說園地 | 有聲書籍 | 好讀新聞

趙之楚《新「啟蒙」宣言(一)》2016/8/5

  評習近平的:《做永遠的朋友,真誠的夥伴》

  18世紀的「啟蒙運動」打的是「反神權」的「理性覺醒」的旗幟,發展的結果卻是「事與願違」的,創造了撂奪的「帝國主義」與剝削的「殖民主義」…
  神權是受到了有限程度的節制,西方少數知識分子的人權是提升了一些,西方民族的理性卻仍是酣睡不醒,更多國內的弱小族群、世界無助的弱小民族的人權、與基本生活,卻淪為任帝國主義者、殖民主義者摧殘蹂躝的奴隸…
  那是一次不成功的「啟蒙運動」,是一次不該被遺忘的歷史教訓。


  新「啟蒙」不再是「歐洲」的、不只是非洲的、也不只是亞洲的…而是全世界,全人類的「大覺醒」──中華文化復興所帶動的《新啟蒙運動》。
  最能代表「歐洲啟蒙運動」的經典之言,就是: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,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.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,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。翻譯成中文,就是大家熟知的:「沒有永久的朋友,沒有永久的敵人,只有永久的利益。」
  《新啟蒙》的宣言,就是習近平出訪歐洲前,在塞爾維亞各報刊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所說的:「做永久的朋友,真誠的夥伴。」
  沒有永久的敵人,尚可以作「寬恕」性的諒解;沒有永久的同盟,或朋友,擺明了就是不講「誠信」,不論「是非」,枉顧「道義」的「苟合」式宣言。



  中國儒家人認為,「誠信」比「民以食為天」的食飯還要重要:
  《論語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:
  「為政的要道是甚麼?」子貢問孔子。
  「足食、足兵、民信。」孔子回答說。
  「如果不能同時做這三件事,先去那一件?」子貢問。
  「去兵。」孔子說。「去兵」就是減少國防支出。台灣的民進黨上台執政的第一要務是削減軍公教的薪水,要購買、自製武器。這是不合中國文化的治國之道的,也違背了現今以國民「經濟生活」為主的現代主流政治,可說是「倒行逆施」…
  「如果沒辦法做剩下的兩件事,再去那件呢?」子貢追問道。
  「去食,」孔子肯定的說,接著又說:「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」 俗話說:「民以食為天。」

  在中國人的心裡,天是「大」的極限,常用「天大的事」,代表極其重要的事。這就是說「誠信」比天大的事還要大,甚至比生命 更重要!
  中國當然不缺少「不誠信」的人,但是絕對沒有那一個朝代,那一位帝王,膽敢公然挑戰「誠信」的。共產黨曾經有過「批孔揚秦」、「破四舊」之類敗壞傳統道德的運動,那是為了造一個新神,結果失敗了,遺毒、流害(不知廉恥的貪污官員、目無法紀的囂張、粗野的人民)至今仍難抑制,台灣、香港正在亦步亦趨的步中國「文化革命」的後塵。
  比食飯更重的還有「民信」。民信就是政府施政一定要取得人民的認可與信任。其實這才是真正的「民主」,人民對生活的選擇比騙人的政治選票更民主。
  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是很衰弱的,衰弱的原因就是政令推行不動,之所以推行不動,就是人民不相信政府。商鞅推行變法之前,首先就是「立信」,而不是「殺人立威」。他「立信」的辦法就是大家熟知的「城門立木」:
  先在城的北門豎立一根木頭,貼一張告示:能將此木移至城南門者,賞10金,人民看了都搖頭說:「白痴才會相信這樣的鬼話!」



  五、六天後沒有人上當,換了一張提高賞金的告示:「將此木移至城南門者,賞50金。」
  又過了五、六天,更被人民譏為「戲弄人的鬼話。」
  最後賞金提到100金,才有一位醉酒的人,扛起木柱往城南門起,一路跟著看笑話的人幾十上百,出眾人意料的是,木柱剛豎立南門,朝廷當時就奉上100金,在群眾驚呆之餘,頒發獎金的官員宣佈道:「自今而後,政府說的話,令出必行,有如此木!」
  秦民因而信任政府,秦國因而日治月強,終於打敗六國華夏。

  不重視信義,幾乎就是對「道德價值」的全盤否定。台灣民進黨所推行的「去中國化」就是「去道德化」,香港的反《公民教育》也是「去道德、反道德」的,共產黨曾幹過這樣的事,所造成的創傷,至今尚未癒合。不能以史為鑑,又不能以現實為鑑,盲目的求新思變,這是當今舉世的通病…
  共產黨必竟是一個「不改初心」,同時又是一個「知錯能改」的政黨,我們對人、對政黨、對政府、國家的要求是一致的,我們不苛求於人,也不能苛求政黨、政府。只要「知過能改」,都是「善莫大焉」的好人、好黨、好政府。現今共產黨的執政者,因為背負著過去「反文化、反道德」的歷史包袱的關係,只能「微調式」的復興中華文化,而不便大張旗鼓的,像過去那樣的搞甚麼運動,那樣做讓自己太難堪了,只能三不五時的說一兩句:「儒學治國、復興中華文化、孝順父母、常回家看看、重視家庭、做永久的朋友,真誠的夥伴…」悄悄的提升傳統道德,復興中華文化…

  習近平利用出訪歐洲三國的機會,喊出「做永遠的朋友,真誠的夥伴。」這就不只是要復興中華文化,而是要利用中華文化,振興世界,改造世界,造福人類。
  因為孔子說過:「道(導)之以德,齊之以禮。」以道德禮義治國的結果是「人民知恥,而有所不為」(有恥且格),社會自然安定和諧,一個重視道德,而安定和諧的社會,沒有不富強的道理。
  一個不重視道德,靠欺騙人民取得政權的政黨、政府,專制時代是靠武力、暴力統治。「槍桿子」是能「出政權」,治國卻不能只靠槍桿子。
  孟子說:「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贍也…」
  一旦有機會,就會起反抗,昔日帝國紛紛式微,甚至覆亡,就是鐵證。
  靠武力、暴力統治的政權,絕對不會長久的,終必被推翻;中國歷史中,凡是兩百年以上的王朝,沒有不是「道之以德」的;民主時代就是靠欺騙選票,欺騙就是不誠信。人民是善良的,善良的人民可以一騙再騙,卻不能一而再,再而三的被人騙下去…
  且看台灣民進黨的下場吧!

  國家的統治是如此,世界的領導者,或統治者也是別無例外的應該如此。道德風尚越好的政府,社會越安定,王朝的統治時間也越久,這是幾千年中外歷史的紀錄,更是眼前世界一再發生的事實,不必趙之楚舉例了。
  沒有永久,就是不能守恆,與人交往而不能守恆,就是「沒有誠信」。
  近代離婚率節節上升,就是不講「誠信」,不重視戀愛時許下的「海誓山盟」,也不重視結婚時,當著神的面許下的承諾,當然不可能「永結同心」。
  中國文化歸納成一個字,就是「誠」:
  誠是天道,《中庸》說:「誠者天之道也。」譬如天體運行,四季變換,在人所能感知的範圍內,是始終如一,分秒不差的。就是《易經》說的:「行健不息。」
  守誠,遵守誠信是人的責任《中庸》說:「誠之者人之道也。」(孟子改為「思誠者,人之道也)。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。同書又說:「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。」這就是《物理學》中的《守恆定理》,是沒有物質可以違背此一定則而存在的。



  在《相對論》的「守恒」觀點看:「靜止質量是不守恆的。只有考慮質量及能量的總能量才會守恆。」(質與能的和不變)
  近代西方對《倫理學》的認知是,離婚是正常的,因為人是會隨著年齡、環境而改變的,夫婦兩人的改變不可能是「同步同向」的,所以離婚是正常的。
  我們能不能這樣說:「愛的質量(體形的變化)與能量(相愛之情)之和(永結同心)是不變的(是守恒的)。所以愛情是可以「守恆」的,離婚是不正常的。

  讓趙之楚不解的是,當初提出「只有永久的利益」這樣的主張時,並沒有受到當時衛道之士的撻伐,反而是被奉為「至理名言」的加以追捧,全力奉行。
  這就是趙之楚說的:「當時以及隨後兩百餘年裡,西方人的理性仍然是處於『酣睡未醒』的階段。
  《尚書》中說,人有二心,一是危險的「人心」,二是微弱的「道心」,道心就是俗話所說的「天良」;
  人心就是「食色性也」的「獸性」,這是人與萬物相同的,俗話說的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說的也是這個「人心」;若順著「人心」發展,必然是「弱肉強食」,必然是「強凌弱,眾暴寡」,必然就是西方人深信不疑的「強權即公理」(Might is right)。

  神權可以被削弱,甚至被否定、推翻。人為的違反天理的「帝國之權力」能持久嗎?如果能持久,歷代的暴政就不會滅亡。這是歷史,也是常識。
  控制「人心」的唯一法寶就是「微弱的道心」。「道心」能保持個人人格「平衡」發展,能營造社會的「和諧氛圍」。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靠的就是隱藏在人類DNA中,閃著微光的「道心密碼」。中國人稱之為「良心」或「天良」!


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

搜尋好讀 - Google

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
趙之楚專欄
開場白
論語
2017
2016
2015
20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