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讀首頁 世紀百強 | 隨身智囊 | 歷史煙雲 | 武俠小說 | 懸疑小說
言情小說 | 奇幻小說 | 小說園地 | 有聲書籍 | 好讀新聞

趙之楚《看遠一點兒(上)》2014/9/5

  「崇古非今」是對時間的不尊重;
  「貴遠賤近」是對空間的不尊重;
  「道在爾而求諸遠」是對自己的不尊重;
  皆智者所不為的事。


  「恭喜你,一次就考取了駕照,跟你媽媽一樣,真的是有其母必有其子…」從Fort Worth Public Safety Department回家的路上趙之楚問榮兒。
  「總算沒有砸了你的招牌,」榮兒說:「也恭喜你呀。」
  「恭喜我,」趙之楚不解的問:「喜從何來?」
  「你不是說,我是你的關門弟子嗎?」榮兒說:「以後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的教人開車啦。」
  「嗯,」趙之楚嗯了一聲,心裡在想,最近30年,一共教了三代(論年齡榮兒算是第三代)五個人開車,對一個非職業的人來說,算是一個難得的經驗。
  「姨丈,」榮兒叫道:「你在想甚麼?」
  「說的是,從此免了好為人師的毛病了。」趙之楚說:「我還想問你,這幾個月學開車的心得是甚麼?」
  「……」榮兒默想了一會兒說:「看遠一點兒,看遠一點兒!」榮兒模仿趙之楚的語調說。
        ***

長安大雁塔

  最近,上個月,接受朋友的建議,家裡中文電視系統換了,有「歷史古裝」系列節目。學文史出身的趙之楚,對歷史劇都有個十之二、三的了解。人老了,喜歡老舊很正常,雖然都是很熟悉的故事,還是看的津津有味,甚至一看再看…
  朱迪不上班的時候,晚飯後,喝茶、嗑瓜子、或做些編織活兒、看電視,隨著故事的話題聊天,是一件很樂的事。
  《神探狄仁傑》講的是武則天時代的故事,故事多半是杜撰的,人物卻是於史有據的。不可避免的就會聊到所知的唐代人物、與傳聞中長安(西安)的光輝、盛唐的風采…
  平心而論,唐、宋兩代,的確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光彩的一頁,詩、詞、與散文的成就,可說是空前絕後的。
  「如果可能的話,」朱迪放下手中的鉤針,端起茶杯說:「我想當唐朝人。」
  這種想法不新鮮,想當唐朝人的人,大有人在,特別是文人,或史學家…
  現代人嚮往唐代,唐代人卻嚮往三代(夏、商、周),兩漢(西漢、東漢),韓愈在給李翊的信中說:「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。」
  春秋、戰國時代的孔孟,其所以言必稱堯舜,同樣都是出於人心所同的「崇古心態」。崇古就是不滿現實,不滿現實偏偏就是人的常態…
  人常言「鍾鼎山林,各有所好」。喜歡那個朝代,喜歡那個地方,原是旁人未可置評的事。
  就說說唐朝吧:有不少人艷羨唐朝人、嚮往長安城…
  趙之楚讀了盡《25史》,也讀過《資治通鑑》,還是覺得自己生逢其時,做現代人的好;
  每讀到,或談起「貞觀之治」(627─649年)、「開元之治」(713~741年)這兩段歷史時,趙之楚總是會聯想到這100年間的兩位大詩人李白、杜甫的幾首詩:

  《行路難》李白(701年─762年),
  …
  羞逐長安社中兒,赤雞白雉賭梨粟。
  彈劍作歌奏苦聲,曳裾王門不稱情。
  淮陰市井笑韓信,漢朝公卿忌賈生。
  …
  《子夜秋歌》李白
  長安一片月,萬戶擣衣聲。秋風吹不盡,總是玉關情。
  何日平胡虜,良人罷遠征。

  《長相思》李白
  長相思,在長安。…
  孤燈不明思欲絕,卷帷望月空長嘆!美人如花隔雲端。
  …
  夢魂不到關山難!長相思,摧心肝!

  《月夜》杜甫(712─770年),
  今夜鄜州月,閨中只獨看。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。
  香霧雲鬟濕,清輝玉臂寒。何時倚虛幌,雙照淚痕乾。

  《春望》杜甫
  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
  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
  讀完這些詩,趙之楚就不想當唐朝人,也不嚮往長安。

  史學家寫的歷史,記的是「興衰大事」,所以才有「以史為鑑,可以知興替」的話;詩人筆下訴說的,才是普羅大眾的生活與心聲。所以《詩經》中的民歌,才會成為「采風」的內容…
  艷羨古人的情懷,有些像羨慕富豪門第一樣,看到的只是「金玉其外」,豪門之內的「辛酸」是鮮為外人所知的…譬如李、杜詩中人民的實際生活,就不怎麼令人嚮往了。
  俗話說: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。」豪門之家的經也許更難念…
  俗話說:「十賒不如一現」,西方人說:「一鳥在手,勝過十鳥在林」。
  趙之楚是一個現實的人,不只覺得活在當下很好,而且覺得生活在Arlington,Tx。尤其好…沒有地震、沒有颱風、沒有雨季、也沒有水災、又有各行各業的好朋友,天氣雖然熱與乾燥一點兒,但對他的氣喘體質十分有利。

長安城今貌

  說他知足也好,說他沒有出息也好…自己不在意,別人就不能在意。
  不說別的,如果沒有電腦,如果中文沒有電腦化(這些都是唐朝沒有的),像從前那樣,用毛筆一字一字的寫入方格稿紙中,趙之楚能不能翻譯?會不會像現在這樣的寫專欄?(曾經有人想漢字拉丁化,曾經也有人想放棄方塊字,為的就是書寫不便)
  少了寫作這樣的愛好,自己的生活會是個甚麼樣兒?所以趙之楚喜歡當現代人,為的就是能「從其所好」。
  古時讀書人,常誇耀的是「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」,如今的「在室人」,不一定是秀才,也能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。
  讀歷史常有:「只見森林,不見樹木。」的錯覺;以為歷史只有「治世」或「亂世」。治世或亂世,只是森林現象…
  看眼前事常有:「只見樹木,不見森林。」的誤判。將個別事,譬如槍殺、搶劫、戰亂…將個別、特殊事件,當作普遍現象;而看不見人類正向美善發展的大方向…

長安古城遺趾

  俗話說:「眼見他建高樓,眼見樓塌了。」
  眼見建高樓,是一種心情;眼見樓塌了,又是一種心情…
  「眼看自己的國家興盛起來,是一件愉快的滿足…」Dick楊說。
  「眼看一個個為富不仁的帝國日趨式微,」趙之楚有些感慨的說:「真不知是該幸災樂禍的好,還是該為他們掬一把同情之淚…」
  趙之楚今天所看到的,經歷的興、衰事,而自己卻像是一個置身事外的,悠閒的旁觀者,這是多麼難得的事?就是中國古代,也是難得一見的事。趙之楚恭逢其時,能不心喜?就是一兩百年後,24、或25世紀的人,讀到的21世紀的這段歷史,也將為之歡欣鼓舞。說不定,還有好些人願為21世紀人呢?
  時事具有多面性,歷史也有多面性;烏克蘭客機「墜落」事件,有幾面性?一發生就有四種以上的說法:東烏反政府分子所為;蘇俄所為;烏克蘭政府所為;國際大陰謀。任何一種說法,都有人信,也都有人不信。事情一開始就眾說紛云,以後,變為歷史以後,還能說清楚嗎?以、巴戰亂有幾面性?伊拉克的動亂又有幾面性?是非曲直,誰說了算?今天的事,今天就說不清楚,誰相信歷史能說明白?我們今天讀的歷史,正是當年就說不清楚的那些事!
  台北流行的政治語言中,最愚蠢的一句,莫過於「黑箱作業」。世界各國的「議會(立法院)中,有多少「閉門會議」?為甚麼要「閉門」?閉門會商,就是名符其實的「黑箱作業」。為甚麼要黑箱作業?因為「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」
  評論歷史的學者、專家,能拋開個人的好惡、利害得失?民族感情?或知識上的欠缺等因素?
        ***


長安城夜景

  常聽人說,中國唐朝時的長安,如何如何的繁榮昌盛,又如何如何的領先世界,讓讀者產生了「願為長安人」的「嚮往之情」…最值得一提的,莫過於當時的長安街頭有多少外國人,相處的多麼和諧…比現今紐約的外國人還多?比上海如何?能比得過北京?200馬力的空調汽車,不比兩匹馬拉的馬車強?
  「那時的長安街頭,」趙之楚問Dick楊:「或長安以外的鄉村,有沒有乞丐?有沒有小偷、饑民、餓莩…」

封爵儀式

  「答案是肯定的。」不等趙之楚說完,Dick楊說:「有李白、杜甫的詩為證。」Dick楊模仿古典小說的語氣補充說。
  「歷史只有治世或亂世…」趙之楚說:「治世或亂世,都是森林,而不樹木。」
  「治世是蔥翠茂密的森林,亂世是火災後的森林…」
  「火災後的森林中,也有生意盎然的,劫後餘生的小樹苖,小動物…」趙之楚想起了Arkansas的Petit Jean公園火災後的景象說。
  「Dark ages是怎麼一躍而進入Enlightenment的?」Dick楊說:「就是因為火災後的森林中,還有些生意盎然的小樹苖…」
  「森林中,必有雜樹、野草,再怎麼繁榮昌盛的時代、社會,必有其不足與後人道的一面。」
  「就像現代,再怎麼進步、富有的國家、社會,」Dick楊說:「必有讓人垢病的搶劫、仇殺、強姦、流民…」
  「不要過分美化歷史,也不要過分醜化現今。」趙之楚說:「太平盛世總是來自大災大亂之後。」
  「不要長古人志氣,滅今人威風!」Dick說:「常說『今不如昔』之類的話,除了表示自己老了之外,沒有別的意義。」


好讀首頁 有關好讀 讀友需知 聯絡好讀

搜尋好讀 - Google

按這裡去用 Microsoft Bing 來搜尋好讀
趙之楚專欄
開場白
論語
2017
2016
2015
20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