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河《什麼是天才》2006/4/28
衡量一個人的能力,要從三個層次去觀察──知、知時、知人。
「知」是吸收新知的能力。
有些人很容易溝通,不管什麼事,一講就懂。有些人腦袋瓜打鐵,不管怎麼講,用什麼角度分析,就是聽不懂。和一群人講解一個道理或一個計畫,某些人聽到一半便兩眼放光,某些人聽到最後還是一頭霧水。看同樣一部電影,有些人哈哈一笑便忘了,有些人卻能從看似詼諧的劇情中領略出人生的大道理。
之所以存在這些差異,是因為不同的人,吸收新知的能力不同。有的人的腦袋瓜像海綿,有的人是橡膠,同樣壓縮後在水中釋放,海綿瞬間吸足水份,橡膠卻是滴水不入。
「知時」是掌握時機──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、做適當的事。
每個人都有強硬的一面,也都有軟弱的一面。然而,什麼時候該強硬、什麼時候又該軟弱呢?假如該強硬的時候不強硬、該軟弱的時候不軟弱,豈不適得其反?
若是一個人自恃能言善道,以致經常旁若無人地放言高論,如此一來,這個優點是他的助力還是阻力?
有一句祈禱詞說得好:
天上的父,請賜我以勇氣面對那些「該改變」的事,請賜我以冷靜面對那些「無法改變」的事,更賜我以智慧區別它們!
重點是最後一句──更賜我以智慧區別它們。
所謂區別,就是知時。
「知人」是識人,也是最難的一層。
尤其在今天爾虞我詐的社會,知人知面難知心。不要說是一般的朋友,有時候連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親人都會看走眼。
什麼叫「看走眼」?
你以為他會這樣,結果他卻那樣。
如何從短暫的接觸、幾句談話,概略看出對方的個性與能耐;等接觸多了,看他幾件事情的反應與應對,就能預料在什麼樣的環境他會做出什麼樣的事,這種「知人」的功力不僅要靠經驗,更有賴悟性。
知能力好的人,是個強者。
普天之下強者比比皆是,假如不能輔以知時,強點反而會成為弱點。許多懷才不遇、壯志未酬的強者抑鬱以終,主要原因就是他沒有掌握時機──適時適所做適切的事。
強者好像身強體健的大力士,徒有力氣成不了氣候,還得輔以智慧,適切發揮他超人的力氣,「強者」才可能成為「能者」。
無論是強者或是能者,都只能「被人用」,而無法成為「用人」的將才。想要統御萬兵,成為權傾一方的大將之才,最關鍵的條件是知人善任。楚漢相爭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。試想,項羽是何等的力拔山河!劉邦不過是市井無賴。讓他兩人單打獨鬥,可能十個劉邦也不是項羽的對手。可是,劉邦最後能贏得天下,不就是因為他「知人善任」的能力高過項羽?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