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河《榮譽感》2014/4/25
什麼是榮譽感?
這一生,曾幾何時你懷抱過強烈的榮譽感?
當懷抱強烈榮譽感的時候,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?
上述三個看似很簡單、很直覺的問題,如果靜下心來想一想,可能會發現這是頗為複雜的問題。
首先,什麼是榮譽感?
榮譽感當然就是「榮譽的感覺」。
至於「榮譽」,依據字典解釋為:光榮的名譽──你看看,像不像一句廢話?
最起碼對於我,這句解釋等於沒有解釋。
舉幾個例子或許比較恰當。
好比說考試得到全班第一名,肯定心中會有一股歡喜之情,那便是榮譽感。
又好比當年高中聯考,如果我考進建國中學,單單是穿上建中的校服就會讓我產生一股榮譽感。因為那件校服代表的是我贏了別人、我比別人優秀、我比別人努力。所以穿上建中校服,我可以抬頭挺胸、昂首闊步,大大方方將心裡的感覺表現出來。
講到這你應明白,榮譽感通常來自於「我」(個人),或是「我們」(團體),比別人表現得更好、更努力,以致萌生「我(們)優於別人」的感覺。
如今回想起來,我這一生擁有最強烈榮譽感的時段,必定是擔任海軍第一艘二代艦(成功艦)的第一任副艦長。
記得當年獲知派任此職務,上任前,有一次在海軍總部參加成功艦成軍準備檢討會。會中有許多參謀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,把成軍準備講得好像百廢待興。講到後來總司令(葉昌桐,相片一)終於聽不下去了,打斷進行到一半的討論,說了下面這句話:「我已經把最優秀的軍官派去成功艦,你們還希望怎麼樣?」

相片一: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上將
我接觸過的人物不算少,管他在軍中、政界或商場,葉總司令是我見過最傑出的領袖人物。他心思清明、眼光銳利、判斷精準(字字句句發自我的內心,絕無吹捧之意),由葉總司令口中說出我是「最優秀的軍官」,那股榮譽感剎那間便有如山高海深!
當然,這或許是個誤會,葉總司令指的是別的官員。然而,管它真假,這都讓我滋生了一股強烈的榮譽感。後來到成功艦報到,副艦長職務整整幹了兩年半,那是我一生最辛苦的工作。
別艦的副艦長,一任只需幹一年──同樣的「一級艦副艦長」經歷,我卻比別人多付出一年半的時光,而且是「格外辛苦」的時光!
儘管如此,我不單沒有任何怨言,反而幹得津津有味、樂在其中。
沒有別的原因,就因為心中充滿了榮譽感。
今天為什麼忽然談到這個沒緣沒由,好像有點八股的話題?
因為上個月《論析北洋水師的負面評議》刊出之後,有人引用文內的最後一段內容──甲午海戰那個亂七八糟、貪污腐敗、沒有希望、沒有未來的混帳年代,整個中國上上下下,唯一還上得了檯面的只有北洋水師──質問我:你憑什麼做此結論?
不憑什麼,就因為「榮譽感」三個字!
北洋水師是中國自力建設的第一支現代化海軍,幾乎所有高階軍官都曾經留洋受過訓練,他們的訓期短則兩、三年,多至九、十年,返國後是朝廷希望之所寄,待遇又遠高於當時「職業軍人」的行情──設身處地想一想,如果你是他們,內心會不會充滿強烈的榮譽感?
比之於我成功艦副艦長任內,即使沒有十倍、百倍,起碼也有三、五倍。
也因此,甲午海戰所有被擊沉的艦長,縱然部分還有生機,卻也全抱著「與艦共存亡」的決心而壯烈成仁!
如果內心沒有強烈的榮譽感,可能做得到嗎?
從這話題,我也想順道談一談目前正在推動的募兵制。
誠如最近媒體常見的報導:國軍招不到足額的年輕人從軍!
缺多少人呢?
根據國防部提供的資料,二○一三年預計招募志願役士兵二萬八千五百三十一人,截至十一月底僅有八千六百零三人,招募率為年度目標的三成;另外,陸軍裝甲兵預計招募一千零七十七人,到了年底只有四十一人報到,招募率是遠低於三成的四%。
由於年輕人如此不願意從軍,最近高層正研擬多項措施,然而大部分都將焦點集中在「提高待遇」。
真是待遇不足的問題嗎?
就我的觀點來看,待遇是次要的。而且請千萬小心:使用什麼元素凝聚的團隊,什麼元素就可以拆散他們!
留心那些因高薪而從軍的年輕人,因為在未來,潛在的敵人就可以使用「更高的薪水」收買他們。
不要把焦點放在待遇這方面。
年輕人不願意從軍,真正的關鍵在於現今的軍人缺乏榮譽感。
怎麼可能有榮譽感呢?
不久之前政府大砍軍人退休待遇──為了達此目標,媒體、名嘴、政治人物,甚至某些政府高官也加入戰場,竭盡所能地醜化軍人的十八%以及年終慰問金。
接下來沒多久就爆發了洪仲丘事件。
那段日子軍人被妖魔化的程度,真可用「過街鼠」來形容。
處於這種惡劣的大環境,軍人要如何培養榮譽感?
沒有榮譽感的軍隊,要如何吸引年輕人加入?

不管提高多少待遇、花多少錢宣傳,效果都有限。
因為根本的問題出在榮譽感。
榮譽感是一種不容易說清楚的東西。不過,缺乏榮譽感的破壞力有如狂風巨浪,充滿榮譽感的凝聚力有如萬有引力。
身為團隊的領導,請務必花些精神多多思考:如何提高團隊的榮譽感!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