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河《一以貫之》2014/6/20
我認識一位朋友S,最近找到新工作,由於辦公室的同事不多,上班頭幾日,每天他都會帶一些簡單的點心給同事吃。
我明白,那是他有心和同事套交情的心意。
眼見S接連帶了幾天點心,我不免好奇問:「你準備未來所有的上班日,都為你那幾位同事帶點心?」
S想了想,搖搖頭。
我見狀建議道:「假如你沒有為他們永遠帶點心的心理準備,奉勸你即日起停止帶點心。假如時間能往回推,我根本建議你一次都不應該帶。」
S不明所以地看著我。
接下來我告訴他一段自己的經歷。
我不喜歡聚餐應酬,尤其討厭一邊喝酒一邊唱歌,當年在軍中碰到類似邀約,我都是「能推就推」。
可想而知,我在官場都如此,退伍以後更是如此。
幾年前,某晚突然接到學長H的來電。他先是對我長年投入寫作稱讚了幾句,接著請我參加幾天以後由他出面邀集,昔日幾位「老戰友」的聚餐。
那些老戰友都是H的老戰友,我完全不熟識,甚至壓根不認識。
我不想去,但盛情難卻,H又是「學長」,還親自打電話,最後我只好勉強答應下來。
那日聚餐我準時抵達,會場氣氛十分熱絡,大家邊吃飯、邊喝酒、邊唱歌。
雖然熱絡,但在這種場合,可能我和大家不熟,感覺格外寂寞。
餐會後回到家,我暗暗發誓下次絕不再參加。
幾個月以後H再度來電,又是類似的活動。這一次我態度很堅定,但口氣很委婉地回絕了。
幾個禮拜以後,在另外一個場合我和H巧遇。
我很熱情地上前和他打招呼(總以為不久前才同桌吃飯嘛),沒想到他對我微微點了下頭,不回話、不和我握手,臉上連個笑容也沒有,隨後便冷冷轉過臉,不再搭理我。
這時我才明白,H第二次邀約,不管我回絕的口氣有多麼委婉,還是招惹到了他。
就在那一刻,我深深領悟「一以貫之」的道理。
如果第一次就拒絕H,雖然同樣會招惹他,然而他心裡不悅的程度,必然比第二次才回絕要來得低。
因為他可能誤會:前一次聚餐吃飯,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,讓我瞧不起他或他的老戰友。
否則前一次吃飯我能來,第二次吃飯為什麼就不能來了呢?

就如同S,他不可能永遠為同事準備點心。哪一天他不再帶點心,其他同事會不會聯想S以為自己是老資格了,不再尊敬他們?或是他們做了什麼事惹到了S?
管他同事怎麼猜想,從「有點心」到「沒點心」,必然是S心裡產生了什麼變化。否則,為什麼突然不再帶點心給他們吃?
別忘了對人好,別人會減半再減半;對人壞,別人會加倍再加倍。
而那種待人處世的轉變,如果是「由壞變好」也就算了,如果是「由好變壞」,難免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。
因而與人交往最簡單的原則是「一以貫之」──管他是誰,從頭到尾都使用同一個態度應對。
好比說吃飯喝酒,管他誰敬你激你,你都拒絕乾杯。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招惹到某些朋友,可是久而久之,如果你一以貫之,大家必也會習以為常。
就怕十個人敬你,你只和其中某一個人乾杯,如此在無形間討好了一個朋友,卻製造了九個敵人。
當然,也不是說所有的朋友都應使用同一種態度應對。
朋友終究有親疏遠近之分。
一以貫之的精神在於:如果不能持之以恆,變成常態生活的一部分,最好不要因應酬別人而暫時委屈自己!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