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河《創作的靈感》2012/1/20
許多從事或心想從事創作的朋友,都好奇創作的靈感從何而來?
今年九月底,我應邀到南部某大學講課(就業的第一步:如何選對行),一位同學知道我從事寫作,好奇地在課堂上問我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?
問得很突然,我當場未經審慎思索,反射式地舉出自己撰寫第一本小說的經驗。
事實上,那根本不是答案。
下了課,本應忘了這個問題。
然而,疑惑的開關一旦被啟動,問題就在我腦海反覆徘徊。
尤其當自己沒有一個確定答案的時候。
我反覆想著同學提出的問題。
坦白說,我寫小說從沒想過靈感從何而來?
直到這位同學問起,我才回過頭思考:「黃河的書」至今總計二十五本小說,那些點子從何而來?
經過這段日子的分析和歸納,最後的答案只有六個字,那就是「多讀、多看、多想」。
多讀
多讀的目的是吸取別人的經驗,尤其是類似創作領域前輩的經驗。
既然是創作,為什麼要吸取前輩的經驗?
這個世界除了上帝具備「原生創作」的能力,其他所有的人,管他是何等偉大的創作家,作品「或多或少」都有模仿的成分。

好比說國畫大師張大千,曾經在敦煌臨摹歷代壁畫兩年七個月。
又好比音樂神童莫札特,如果誕生在中國貧瘠的西北,父親不是交響樂隊的演奏家和作曲家,從小沒有受到薰陶、無法接受良好的音樂養成教育,可能終其一生只是一個熱愛音樂的貧農。
再例如我,二十五本小說之中,絕大多數的點子來自閱讀別人的小說時,心中產生「是不是我也可以寫一本類同的小說」這樣的想法。
想要當一個作家,兩個最重要的基本功是:多讀、多寫。
唯有透過多讀,才能吸取同行前輩的經驗。
唯有透過多寫,才能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。
任何從事與創作事業有關的朋友,都應如此。
當然,「多讀」是廣義的用詞,意思是能多多吸取前輩的經驗。
假如從事的創作領域是音樂,那就要「多聽」;是電影,那就要「多看」……;反正要多多研究別人的作品,以增加自己的相關經驗。
多看
這裡的「多看」,不是前一段電影創作者的「多看」──只看同行的作品。
那太狹隘。
這裡的多看,是常到戶外走一走,看一看這個世界,以開拓自己的視野,進而增長見聞。
所謂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我創作小說的點子,主要來自於「多讀」,其次是實際生活中的體驗──看到了什麼──剎那間讓我產生了某個想法。
之後再從那個想法,慢慢發展成一本小說的題材。
最明顯的例子是我的第一本小說(《知本風暴》),當時因為參加國軍漢光演習,我站在知本海灘「火力展示來賓參觀臺」的前方,瞧見滿看臺的達官顯要,乍然間產生了一個殘忍的念頭--假如有一位野心分子,偷偷在參觀臺的底下埋了大量炸藥,一傢伙把台灣政界所有的大人物都給殺了,那會是什麼場面?
請看《知本風暴》,你會明白那是什麼場面。
換句話說,假如我不曾參加漢光演習,沒有機會瞧見火力展示的來賓參觀臺,鐵定就不會有《知本風暴》這本小說的誕生。
天天關在屋子裡,只看前輩的作品,所獲有限。
唯有走進這個大千世界,運用自身的視野與感觸,才能更深刻地體驗出人生百態。
對人生的深刻體驗……,無論是酸甜苦辣、悲歡離合,往往是創作靈感的來源。
多想
創作不能一昧地抄襲模仿,而須透過自我的思考過程,醞釀出屬於自己的創作成分。
優秀的創作人才想得多、想得全、想得和別人不一樣。
假如想得和大部分的人一樣,如何稱得上「創作」?
也因此,優秀創作人才的第一特徵是叛逆。
例如黃春明、張大春、白先勇、吳季剛、蔡康永……,這些優秀的藝術工作者,他們從很小的時候,就強烈地表現出不服傳統的叛逆個性。

什麼都「yes」的乖乖牌,不易突破傳統框框的限制,如何在創作領域闖出一番天地?
其次,富有創意的的朋友因為習慣想、喜歡想,經常想得昏天暗地,以致容易成為一位多愁善感、觸感敏銳的人物。
這種人,可能為了某個小問題就輾轉反側,也比較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而難以跳脫。
沒聽過作家是自殺率非常高的行業嗎?
請放心,我不是正統出身的科班作家,是個例外。
總之,不喜愛思考的粗線條人物,很難成為優秀的創作人才。
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多讀、多看、多想。
多讀以吸取前輩的經驗,多看以增加自己的視野──兩者都是Input,混合起來,再透過「多想」的發酵過程,最後的成品(Output)才可能是「靈感」。
|
|
|
|